朱敏才

2016-03-31 │ 先进事迹

篇一:观《感动中国》朱敏才、孙丽娜先进事迹有感

观《感动中国2015》朱敏才和孙丽娜先进事迹有感

观看了《感动中国》2015年度颁奖晚会中朱敏才和孙丽娜的事迹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接下来,我马上做的事情是去网上搜索更多关于他们的更多资料,迫切想去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这十年支教路。很简单的初衷,仅是为了圆年轻时的从教梦想,仅是为了让余辉继续温暖人间,岂知这路一踏上便是不回头的执着。环境的艰苦超出了他们的想像,可是他们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的向前。我想,这一切源于一个字:爱。他们爱上了这个决定,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的孩子们。这份爱足以让他们放弃了北京安逸的晚年生活,来到贫瘠的乡村小学,无怨无悔地为这些孩子们奉献着他们夫妇俩晚年的余晖。十年过去了,长期艰苦的环境和劳累的生活使他们积劳成疾,他倒下了,她右眼失明了,他们可曾后悔么?我想不,他们收获了更多,学校设施变得好起来了,孩子们变得干净有礼貌,他们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个精彩的世界。五所小学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数千个孩子从中受益??

这两位老人把教育事业当作爱的事业,穷尽其心力来经营。朱敏才老人,在尖山小学,面对孩子们的种种困难,不是置之不理,而是不断思索,发明创造了“尖山棍法”为孩子们解决了野狗阻路的困难等等。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也要对学生倾注爱,学生们读懂了教师的爱,他们用自己的进步和成绩来回馈这一份份沉甸甸的爱,教育事业成了爱的事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对于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

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有爱的教育能促进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物欲横流的社会,似乎“奉献”离我们现实已有了距离,甚至有时这个词还有了贬义倾向。难道真正的奉献已不复存在?我们不需要奉献精神?不,就在我们身边的朱敏才老人夫妇为我们做出了奉献的榜样。他们不要报酬,甚至还为他们的这份爱还自帖着生活费,车费,为这个地方的孩子们无私的奉献着,教育着一批又一批可爱的孩子们。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改善了,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愿意当教师的人也多了。然而,清醒认识教师职责,还是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需要我们去付出大量的心血。

我想,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这份工作,把它当做一份事业来经营。如果仅是将教师看做一种谋生的职业,那么根本谈不上奉献,会不愿为学校多做一丁点事,不愿在学校多留一分钟。而如果把它看做自己的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将会更加热爱这份职业,会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会愿意更多的去思考该怎样做得更好,怎样让自己有更大的收获,因而也会付诸于行动。当自己真正投入教育事业、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不计较个人得失时,这份事业也将会回报给我们最大的幸福和满足感。

篇二:乡村教师朱敏才

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爱·慈善 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 孙丽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支教期间不拿一分报酬,夫妇俩在北京治病时,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他们就是在贵州义务支教9年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

在支教9年后,夫妇俩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昨日,在央视CCTV-1频道播出的《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中,朱敏才和孙丽娜夫妇当之无愧荣获“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事迹回顾

2005年,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义无反顾地回到故乡,开始了支教生涯。同年,在贵州媒体的帮助下,将支教的第一站定在贵州省望谟县二小。

夫妇两人的足迹走过了贵州5所乡村小学,足迹遍布兴义市马岭镇尖山小学、贵阳市孟关石龙小学等地。

2010年,两人来到遵义县龙坪镇中心村小继续支教。

2014年10月,朱敏才老师突发脑溢血,被送往遵义县人民医院抢救。

2014年12月23日,朱敏才转院至北京,继续治疗。

他们也曾感动中国

大山支教,徐本禹——2002年6月,徐本禹同另外4个同学组成了赴贵州社会实践小分队,到达贵州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2003年春天,徐本禹以考上了华中农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之后,他果断地决定,保留两年研究生入学资格前往支教。

赤脚医生,李春燕——李春燕是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乡村医生,从卫校毕业后,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间卫生室。大塘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只有她一个乡村卫生员,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2004年初,李春燕决定关掉卫生室,外出打工。当他们正准备出门的时候,闻讯而来的乡亲们正好赶到。面对大家的挽留,李春燕于是没有离开。 他们感动了中国

“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废寝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昨天,在央视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主持人敬一丹深情宣读对朱敏才和孙丽娜的颁奖辞时,台下观众用掌声与泪水,向孙丽娜致敬。

当天晚上,孙丽娜穿着一件绿色毛衣,只身一人走上颁奖舞台,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以表感谢。主持人白岩松立即上前给她一个拥抱后说道,过去二三十年的路都是你们两人一起走,始终在一块!现在只有你一人站在颁奖台上……瞬间,孙丽娜眼睛湿润了。她面对观众告诉大家:朱老师这十年特别不容易,是一种非常的信念坚持下来的。这种信念,就是朱老师最初的理想。

在现场,白岩松还向孙丽娜求证了当年支教睡觉的地方就和厕所是同一堵墙。面对疑问,孙丽娜肯定回答道:“是的!我们睡觉的地方和厕所就是同一堵墙,晚上睡觉都要带两个口罩。但是我们当时也没有当回事,臭就臭吧!这十年虽然艰苦,但是我们最开心也是最难忘的十年。”此刻,现场一片掌声。

得知朱敏才、孙丽娜夫妇获得此殊荣后,遵义晚报记者第一时间致电了孙丽娜,向他们表示祝贺。孙丽娜告诉记者,他们最应该感谢的是贵州人民,没有贵州人民的认同和帮助,他们不可能有今天,更不可能圆梦。“特别要感谢遵义人民,这里给了朱老师第二次生命。”她说,自从朱老师病倒后,遵义人民给予了他们莫大的支持和帮助,永远不会忘记!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在节目现场,孙丽娜认识了中国“氢弹之父”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之子于辛,在得知对方想支助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后,她立即推荐了龙坪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任俊明。于辛表示将每年资助这个孩子1200元至2000元的生活费,直到大学毕业。

坪镇中心小学冷校长告诉记者,任俊明家庭十分困难,父亲还患有鼻炎癌。“目前,在孙老师的牵线下,第一笔资助款1200元已汇到账上。”冷校长说。

朱老师今天出院

2014年10月25日23时许,在遵义县龙坪镇中心村小学支教的朱敏才老师突发脑溢血,被及时送往遵义县人民医院抢救。后来,经过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一个多月的全力救治,朱敏才老师才脱离生命危险。病情逐步稳定后,为了得到更好地康复治疗,朱敏才老师转往北京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继续接受治疗。

27日,记者再次联系了孙丽娜,她告诉记者,朱老师现在的状况还不错,还能说一二三,但最遗憾的是朱老师今后再也不能下地行走了。她说,这个春节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祝福短信一个接一个,而且大部分短信都贵阳和遵义的朋友发来的。

“没想到两个北京人,在离开贵州后,还能在春节期间收到贵州人民发来的短信祝福,可想而知,贵州人民没有忘记我们,这是我们新年收到的最好的春节礼物了。”孙丽娜说,前两天,经过医院的详细检查,朱老师的身体各项机能都已经符合标准,这意

味着朱老师终于可以出院,回自己家了。

超乎寻常的坚持

朱敏才是贵州黄平县人,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外经贸部工作近40年,退休时是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孙丽娜,今年60岁,是北京市最早一批取得小学英语教师资格的老师。夫妇俩在坦桑尼亚、尼泊尔、加拿大等国家生活了17年。退休后,两人选择回贵州山区支教,至今已逾9年。

2013年3月,孙丽娜利用回北京治病的机会,通过女儿牵线搭桥,为遵义县龙坪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捐助20台电脑。

2014年3月,她又和丈夫一起把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项目奖励给他们的10万元大奖,全部捐给了支教的中心小学作为盖食堂和电脑教室的启动资金。

2014年9月19日,记者再次来到中心村小采访孙丽娜夫妇,学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破旧的学生食堂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初具规模的教室宿舍楼和电脑教室。

山区孩子到北京求学

2014年9月份,孙丽娜夫妇在北京参加“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晚会。“第二天,主办方安排他们参观新建的北京市南口中学,看到如此好的教学环境,孙丽娜想起村里的学生,不由自主地感叹道:“希望学生们要珍惜这样好的教学环境。在贵州,还有很多小孩读不起书。”就是这句感叹,被南口学校的校长听见,他现场承诺,可接纳两个山区孩子免费来北京上学,从初中读到高中,免除一切书本费和住宿费,并且每月向支付1000元的生活费。听到这一消息,孙丽娜和朱敏才再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当场就给南口学校的校长深深鞠了躬。

有了去北京上学的名额,孙丽娜和朱敏才迫不及待地从北京赶回遵义县龙坪筛选学生。两个优秀的孩子入选,男生叫杨久涛,女生叫李化晓。毕竟孩子还小,怕他们不适应新环境,心思细腻的孙丽娜特意联系了在北京某大学教书的博士王晓玲,托她帮忙照顾两个孩子。

现在,周一到周五杨久涛和李化晓学校在校寄宿,周末假日,两个小孩就会到王晓玲家居住。孙丽娜说,两人在学习方面适应都比较快,一点也不比北京的孩子差。 他们还是最美乡村教师

为了支教,朱敏才孙丽娜夫妇甚至没有和儿女吃过一顿团圆饭。为了省钱,孙丽娜每次从北京回贵州都舍不得买飞机票,而是坐从北京到重庆的火车,然后拖着浮肿的双腿,再从重庆转车回遵义。

即便如此,孙丽娜和朱敏才表示,支教9年他们从未因此而后悔过。当初来支教的时候就意识到,儿女和支教只能选一个,既然做了选择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在贵州支教期间,朱敏才和孙丽娜夫妇共筹集善款350万元,全部用于改善学校设施和资助贫困学生。

在朱敏才夫妇心中,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学好英语,学好电脑。希望孩子们能走出大山,去看一看大山外的精彩世界。

据统计,支教期间,朱敏才和孙丽娜夫妇共筹集善款350万元,全部用于改善学校建设和资助贫困学生。

2014年9月,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经过两个多月的寻找和推选,在贵州边缘山区坚持支教9年的朱敏才和孙丽娜获得了“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

篇三: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

短短7分钟的视频,看完后让我热泪盈眶。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尽管腰背怎么酸痛,视力多么模糊,只要站在讲台上,他们总是微笑的面对学生。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内心被他们的大爱深深的震撼,我也反复的问自己,是否真的有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是否每次上课都微笑的面对学生,是否。。。如果做到了,能不能做得更好?

朱敏才

查看更多先进事迹相关内容,请点击先进事迹
推荐访问: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作文 论文 简历 文秘 合同 文库 计划 总结 体会 报告 策划 材料 公文 礼仪 思想 党团 演讲稿 企事业 发言致辞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