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评论

2015-12-03 │ 论文指导

篇一:中国新闻评论节目发展

中国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发展

指导教师 谭璐组长: 刘宇杰 10080184组员: 孙 震 10080093 杨 洋 10080120 王姝频 10080150 刘 宇 10080183 杨 敏 10080194 杨一楠 10080195

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发展

摘要:随着新闻事业市场的发展,新闻竞争的激烈程度的迅速增加,"独家"新闻已不再成为可能,如何在掌握相同信息的情况下使我们的节目脱颖而出已经迫在眉睫,尤其是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发展不得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将通过新闻评论类节目产生的背景,历史总结发展现状的分析,对我国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发展提出节目形式要创新和通过主持人评论员等树立"意见领袖"的建议。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使用于满足; <<焦点访谈>>; <<新闻1+1>>; <<有报天天读>>; 主持人

文献综述:从1980我国第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诞生之后,相关的电视新闻评论研究也随之出现.从1982年的杂志<<新闻评论>>(出版商无法考证)

胡文龙:<<新闻评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07

杨新敏:<<当代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03第一版

党秋月:<<电视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功能>> 记者摇篮2009(01)

马倩 :<<我国内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 新闻世界2011(05)

戴辉娟:<<凤凰卫视新闻评论研究>>南昌大学2009

观点创新:通过对我国现有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发展趋势研究,根据传播学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以及"意见领袖"理论,我们将提出通过节目主持人评论员等传播主体塑造意见领袖形象,并对主持人提出相关要求,为满足受众需求以不同的节目形式促进节目创新,推动我国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

正文: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理论基础

1、从电视新闻报道到电视新闻评论

2、电视新闻评论类型概述 二、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焦点访谈

1、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特点

2、焦点访谈让我们用事实说话,事实的调查,做一个离事实最近的人

三、与凤凰卫视等优秀节目比较

1、《有报天天读》作为2002年凤凰台的新栏目与内地新闻评论节目进行比较

2、以《新闻1+1》为例,写它的独特之处,以及和凤凰卫视的比较的不足,进而得出我国目前电视新闻节目走向评论时代

四、比较分析总结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存在的问题

1、栏目质化现象严重

2、舆论监督外部环境变化与评论节目的诉求之间发生矛盾

3、过分追求故事化结构,影响客观公正;评论尺度泛道德化,影响报到深度

五、解决方案:主持人舆论引导作用的实现

1、观众的"自己人效应"是前提

2、新闻信息的"使用与满足"

3、主持人的"意见领袖"形象是关键

六、大胆尝试对内地新闻评论节目提出改进措施,猜测中国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历史综述和理论基础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指的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借助电视媒体,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共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作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节目样式.这种节目形式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历史综述

电视新闻评论这种节目形式由新闻报道而来,那么有新闻报道到新闻评论,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随着新闻媒体竞争的白热化,媒体声音的多元化,报道角度的多维化,媒体传播资讯能力的多维化已经势均力敌,电视新闻及时、滚动、刷新等传统优势已被各种新媒体赶超,讲求"深度、关联、评说",寻求信息的"第二落点"自然成为新闻改革的方向.而评论最容易在这方面拉开档次,并树立起媒体鲜明的个性化旗帜,同时观点评说也能帮助观众在繁杂的新闻链条中反思狂热、理清因果,引领他们占据新闻事件的制高点,提高其参与国家大事和公共决策的行动能力.因此电视新闻评论的产生已经是历史所趋,也是满足受众需求的需要,满足电视新闻行业发展的需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自产生之日起便在我国迅速而蓬勃的发展.

1980年5月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是我国第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让观众耳目为之一新,1988年该节目改称《观察思考》。随后是1987年的《观众论坛》,1993年的《东方时空。焦点时刻》。1994年,央视新闻专栏节目《焦点访谈》粉墨登场,实时追踪报道、 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构筑起了这个节目的基本框架,并保持了相当高的收视率,影响很大,并实现了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与电视新闻评论的成功融合。之后中央台的《面对闻故事》及《观点》、重庆电视台的《今晚8:00》、沈阳电视台的《新闻观察》、福建电视台的《新闻观察》等等。其后又出现了《南京零距离》、《一虎一期谈》《新闻1+1》《有报天天读》等优秀并具有影响力的栏目.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类型概述

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占据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分为:主评型和述评结合型两大类。

1. 主评型

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的比例几近4:1,叙述性信息基本是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闻由头.在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承载意见性信息的最佳传播符号必定是口语,而最佳传播渠道便是谈话。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谈话的场景必将影响人们观点的表达,从而制约意见性信息的传播效果。为进一步加深对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认识,依据不同的交流方式结合成功的案例又将这类节目分为三种模式。

⑴以《时事开讲》为代表的对话式新闻评论。《时事开讲》作为我国第一档“个人化的新闻评论节目”自1999年创办以来一直是凤凰卫视的王牌节目,并引发了凤凰卫视评论节目带的成型。该节目采用了两人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评论员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扮演的却是“发球者”的角色,因此评论员成为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⑵以《锵锵三人行》为代表的家常式新闻评论。锵锵三人行》所表现的正是处于私密空间家人、朋友闲聊的场景。在家常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身兼“发球者”、“踢球者”两个角色,主持人固然成为了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⑶以《实话实说》为代表的沙龙式新闻评论.这里的《实话实说》是指早期由崔永元主持的以多方观点交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部分节目。

2.述评结合型

述评结合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百分比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比例接近1:1,另一类比例接近1:4。笔者将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比例接近1:1、且以两种信息交替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边述边评型;将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比例接近1:4、且以两种信息平行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述后点评型。分为两种类型。

(1)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调查式新闻评论节目。在这种模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画面是承载节目内容的主要传播符号,“用事实说话”的 “镜头”是叙述性信息的主要表达方式;

(2)以《新闻会客厅》为代表的新闻当事人访谈式新闻评论节目。这种模式则是以声音作为承载节目内容的主要传播符号,叙述性信息主要是通过新闻当事人的“现场口述”来表达的。 二、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焦点访谈

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社会结构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的转变.新的新闻传播样式也就应运而生。焦点访谈正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下产生并脱颖而出的。1994年4月1日19点38分,焦点访谈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首次播出。《焦点访谈》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目多年来为人们所关注和喜爱,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许多《焦点访谈》的报道成为有关方面工作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1、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特点----用事实说话

从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至今,创造了中国新闻界舆论监督方面的一个“奇迹”。之所以说它是个“奇迹”,是因为这个“奇迹”真的不容易创造,它难就难在是运用新闻报道的形式,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的途径,对社会失范行为进行监督。毫无疑问,《焦点访谈》要监察人的言行是否符合国家法规和工作纪律,是否符合做人的原则和社会的道德,也就是说要“揭短”,要“亮丑”,而且这“短”,这“丑”,绝不是一般的“短”和“丑”,而是事关大局、事关大理、事关大德的“短”和“丑”。最为重要的是《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要通过可靠的事实,不仅使受监督的人的不良言行公诸于众,而且把负责管理这些人、这些事的人和机关,或点名或不点名地公诸于众。其中,《“罚”要依法》、《巨额粮款化为水》、《难圆绿色梦》、《和平使沙漠变绿洲》、《“粮食满仓”的真相》、《吉烟现象》、《铲苗种烟 违法伤农》、《河道建起商品楼》、《洗不掉的恶行》、《追踪矿难瞒报真相》、《想要通知书 先拿十万来》等节目曾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真正的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2、第一个敏感话题的介入

在《焦点访谈》准备播出前夕,没有任何现成的节目和样式可以借鉴,许多的记者就是凭着一颗对电视新闻事业的热爱,用扎实的业务本领进行着大胆的探索,他们在选题上精益求精,反复取舍,而在节目的格调上则追求高品位,精良制作。

这个选题获得大家一致认可,栏目组为了慎重起见还专门给台里打了一份极其正规的书面选题报告,报告中建议分上下两集制作,上集重点报道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流浪儿童问题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下集重点报道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各级政府采取的具体做法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三、与凤凰卫视等一些秀优节目比较

1、《有报天天读》作为2002年凤凰台的新栏目与内地新闻评论节目进行比较。 《有报天天读》作为2002年凤凰台的新栏目,它是言论节目形式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一档报摘资讯类节目,之所以能够得到观众的喜爱,很大程度上与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分不开。有报天天读在画面内容上进行了全面设计。电视屏幕被纵向分为了两部分,三分之二出报纸版面,三分之一出主持人画面。主持人利用一台笔记本电脑进行连接,在屏幕上圈圈点点,配上抑扬顿挫亦庄亦谐的述评,节目形式变得活泼,更具有可视性。其次,严肃内容的软处理。有报天天读的内容来源都是有影响的严肃大报,选取的新闻也绝大多数关乎国际大事和两岸局势。在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心理之后,有报天天读将严肃新闻进行软处理,用主持人生动幽默的表达方式将原本严肃的信息娱乐化。

有报天天读创造了适合主持人个性化表达的节目形态,个人化的点评在这个节目里主要有三个要素。筛选,点评,点题。

节目分为六个环节:天天头条、天天两岸行、天天浮世绘、天天焦点、天天有话儿、天天点题。

节目评析:有报天天读 (以下简称 天天读》)于2003年1月6日开播,刚开始只有12分钟时长,一个月后由于收视率不错,被扩版到24分钟,并保持到现在。

2、《新闻1+1》是2008年3月24日开播的,由董倩和白岩松联合主持,“也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 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面貌,解读事件真相,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1]

⑴、纵观新闻我国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新闻评论出现在新闻节目中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央视1980年创办的《观察与思考》,到90年代的《东方时空》,深度报道《新闻调查》中都不乏掺杂有对新闻事件的深度剖析与评论。但这些节目更多的是将评论局限在新闻节目的组成内容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自身节目风格和特点的评论性新闻节目形态。当然除了上述所说的1994年推出的《焦点访谈》已经成为新闻评论类节目的著名代表,《新闻1+1》的推出,明显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依然具有很明显的特色。

和《焦点访谈》立足于更为高端的新闻事件,宏大的国家话题相比,《新闻1+1》锁定的题材主要是社会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民生热点问题,采取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从小事件中折射出社会普遍存在的大问。也就是说,《新闻1+1》通过深度剖析评论,将民生社会新闻推向一个思想的高度,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民生新闻的深度解析与高端评论版或社会话题新闻题材的大民生视角解析版”。[2]

⑵、譬如最近的一期节目《男孩危机,真的?假的?》中,从上海一所著名女校开设男生班切入,“进而讨论了我们目前面临的教育危机,一是应试教育的问题,二是公民教育欠缺导致学生没有个性,基本的素养不够”。[3]

⑶、再比如,十八大刚刚结束,《新闻1+1》在11月29号的节目《新常委们的十五天》中,评论员白岩松用“平常的声调,平实的语言,平实的工作作风,不同平常”四个平字来形容常委们这一段的工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也进一步督促了我党重视摆脱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转变领导干部作风等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之前的新闻节目相比,《新闻1+1》的节目模式自有其开创价值。它在节目样式中力图将新闻节目当中的“评论内容”单独分离出来并构建出具有独立节目形态

篇二:新闻评论完整笔记

新闻评论教程

第一章 绪论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

新闻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新闻评论最早出现在报刊。

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意义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最基本地行驶。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题和基础,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两者互相配合,不可或缺。

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提供新闻事实,重在真是客观,作者的倾向、感情、意见是包括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评论则是针对新闻事实,分析说理,直截了当地表 明作者的观点。

新闻评论对新闻所报道的重要事件或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议论,可以明确地指出新闻报道的思想政治意义,神话报道的主题,进而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的评论还可以根据新闻报道中提供的事实,从某个侧面或角度,借题发挥,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启发读者。所以,和新闻报道相比,新闻评论的宣传应该更全面,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因而对评论作者在某些方面的要求也应当更高。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特点

一、 强烈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主要表现在它所评论的对象,是当前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内容是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的。

二、 鲜明的政治性

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它针对那些据偶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在贯彻执党的政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阐明党的立场和主张,即使是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包括业务方面的问题,也要从理论、政策、思想的高度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能就事论事。

三、 广泛的群众性

新闻评论的群众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内容是广大群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同任命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又是能反映人民区中的要求和呼声的。

新闻评论要面向广大读者,不仅内容上要符合群众的要求,而且论述方式上也要考虑读者的特点,照顾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新闻评论的饿群众性,还要求新闻媒介尽量吸引广大群众关心的评论工作,参加评论的写作。是新闻评论拥有更广泛的受众,使它的内容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功能

作为新闻媒介的重要宣传手段,新闻评论是新闻舆论的集中反映,又反过来有力地引导社会舆论。

它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引导

新闻评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当前的形式、社会生活中的中重大问题、重要的新闻事实做出分析,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针砭时弊,从而帮助群众弄清客观事物的发展方向,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明确应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 解惑

它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分析,对群众最关心、最焦虑而又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的问题,做出明确的、实事求是的回答,为他们释疑解惑。

三、 表态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直截了当的发言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代表编辑部对当前的重要事件或问题表明态度。

四、 深化

新闻评论总是要尽可能从思想、政策、理论的高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能限于就事论事。

第四节 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修养

一、 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我们改造世界观和指导工作的有力武器。

加强思想政治修养,还要求评论工作者加强政策观念,提高政策水平。

评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加强思想政治修养的重要内容。

二、 学识渊博,精通业务

三、 培养深入朴素的作风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回顾和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报刊政论实践

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马克思、恩格斯《新莱茵报》

列宁《火星报》

第二节 我国新闻评论的简要回顾

一、 西方殖民国家子啊我国宣传殖民主义的言论时期

我国近代报刊一开始就掌握在外国殖民主义者手里。《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在马六甲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万国公报》(1868年在上海创办,为美国传教士和英国传教士)、《申报》(1872年在上海为英国商人美查等人创办)

因此,可以说,在中国最早的报刊及其评论论坛是外国殖民主义者直接控制的,旨在传播西方文化,鼓吹殖民政策,宣传中国走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道路。

二、 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宣传变法维新的言论时期

1874年在香港创刊的《循环日报》,是我国宣传变法改良的第一份报纸,也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份政论型报纸。主编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

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最著名的报纸则是梁启超任主笔的《时务报》,创办于19世纪90年代的上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时务文体”

在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诸多言论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变法通议》。

三、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宣传民主、反对封建的言论时期。

由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领导筹办的《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此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机关报。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另一份重要报刊,可算是章士钊主笔的《苏报》。

1905年在日本东京由孙中山创办了同盟会中央机关报《民报》。着重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前夜,在国内出版的饿革命派报纸中,影响较大者要数于右任与1905年5月在上海创办的《民呼日报》。

四、新民主义革命阶段,无产阶级和人民报刊逐渐兴起日益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进步的新闻事业,经历艰苦复杂的斗争,在全国取得胜利的言论时期。

李大钊,用白话文写作,标志着我国报刊评论开始了新纪元。

毛泽东,《湘江评论》,以评论为主的报纸。毛泽东的评论设计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不仅内容博大精深,思想十分深刻,而且在表达形式上没有八股气,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邹韬奋,《生活周刊》尤以小言论和答读者最受读者欢迎。

《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它是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日报。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里,在国民党统治区,具有代表性的著名评论家和报刊当属张季鸾与《大公报》。

五、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报刊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言论时期

(一) 全面恢复和开始建设时期

(二) 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

在前十年(1957-1966)这一阶段,监狱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势对国情的极左的错误估量,

致使报刊及其新闻评论特别是在政治问题上常常混淆了敌我矛盾,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乃至严重错误。

回顾反右派起期间的评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纵论政治形势、发动并阐明反右的方针和

策略;一是专题批驳“右派言论”

至于后十年(1967-1978),在这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浩劫中,党报及其新闻评论被推倒了两

个阶级、两条道路、两台哦路线斗争的第一线,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在中国新闻评论史

上开始了一次历史大倒退。

多年从事《人民日报》评论工作的范荣康同志将“文革评论”称之为“四无评论”,即无中

生有,无须论证,无限拔高,无限上纲。

(三) 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经过十多年来的努力,业已形成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报刊评论实事求的传统开始得到了恢复。

二是开始注重从人们的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拓展评论的题材,选取评论的议题和立论角

度。

三是报刊评论的品种不断增加,特别是个人署名的专栏评论竞相斗艳,满园春色。

四是经济评论开始普遍引起重视,数量大,品种多。

五是由群众直接参与的较为形象、通俗、可听可视的广播电视评论纷纷出台,业已形成了印

刷媒介评论和电子媒介评论相互并存协同,又互相竞争的兴旺发达的可喜局面。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 由大型为主向大与小结合,逐步向小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大与小结合)

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专栏小评论的兴起并遍地开花

二、 评论与新闻互相结合的趋势(评论与新闻结合)

三、 由少数专业人员主持笔政开始向专群结合、注重吸引受众参与的开放搞活的方向转型。

五花八门的专栏言论的兴起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专家与群众结合)

言论群众化趋势的再一个标志是广播评论和电视评论等电子媒介新闻评论的兴起与发育。

四、在说理叙述上由以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割裂而想互相结合方向发展的趋势。

形象化趋势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这是跟新闻群众化的趋势相辅相成的。其次,这种情

况的出现也是随着连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好新闻好言论的活动的开展而得到推动发展的。再次,由于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的兴起,鉴于其可听可视,使得言论的论述在形象化和可感性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是促使着报刊评论适应并迎接这一挑战。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

五、声像评论的逐渐兴起因而呈现声像评论之间以及它与报刊文字评论之间互相争夺受众进而竞争

共荣的发展趋势。

声像评论的共同特点一是传播速度快,二是传播范围广,三是受众极为广泛,四是富有现场感

和参与性。(文字评论与声像评论结合)

第三章 选题理论的根据与要求

对新闻评论来说,选题就是选择所要评论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确定所要评论的对象和论述的

范围。

立论就是一篇评论所形成和提出的主要论断或结论,是作者对所提出的论题的主要见解,是选择论

据和分析事物的指导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纲”,起统领全文所有观点和材料的作用。

第一节 选择和确定论题的根据

一是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部署和最新的政

策精神。

二是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

声和要求。

三是重要的新闻事实、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这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是结合实际引导舆论、发

挥教育功能的好教材,也有助于评论选题富有针对性、新闻性和时代感。

第二节 立论的基本要求

一、 针对性

(一) 针锋相对,拨正舆论导向

(二) 针砭时弊,对症下药

(三) 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进行立论。

(四) 针对人们的思想疙瘩进行说理引导

(五) 寓针对性于正面引导之中,有助于强化理论的赞誉效应。

二、 新颖性

(一) 论题新颖,且有独到见解

(二) 与错谬或片面观点的交锋中闪现真理的亮点

(三) 有新的由头或论据

(四) 选取新的立论角度

1、 视角移向舆论的非热点

2、 从容易被人们胡适或掩盖的矛盾侧面选取角度

3、 注重对解决矛盾有关键作用的角度

三、 准确性

立论的准确性包括:论点的准确;论据、引语的准确;语法、逻辑的准确;完整、准确地阐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和武断,等等。

在写作实践中,违背准确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 概念、论断不准确

(二) 体罚、分寸的片面和绝对

(三) 不合法规

(四) 不合语法逻辑

四、 前瞻性

指的是能够及时洞察矛盾预察将会出现的矛盾,尽早地去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而设想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以便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导舆论,推动事物的发展。

(一) 敏锐感

(二) 洞察力

(三) 预见性

第三节 调查研究——选题立论的前提

一、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调查研究是选题立论的前提和成功的关键?

首先,是因为只有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才能产生实事求是的论断和结论。

其次,搞好调查还是提高新闻评论质量的关键

二、 调查研究的要求和途径

(一)调查研究的要求

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要求

其次,要敢于正视矛盾,倾听不同意见。

再次,务求收集材料与分析研究相结合

(二)调查研究的途径:开调查会、专题调查研究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标题

标题,是以醒目的形式刊出(或播出)的,用以提示文章(或节目)内容的简短文字。

一、评论标题的特点与功能

(一)评论标题的特点

新闻标题与评论标题存在着以下四点区别:

(1) 标题的任务不同:新闻标题是以具体的新闻事实为根据,目的在于提示新闻中最主要和

最值得注意的事实;评论标题是以标明论题范围和传达作者的态度、见解为目的。

(2) 拟题的手法不同:新闻标题往往采用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方式,作者的态度和倾向蕴含于

事实的概括与叙述之中,即使对新闻事实作出评价,一般也较为含蓄,旨在帮助受众理

解新闻;在评论标题中,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意向往往直接表现出来,出叙述、

描写等手法外,还经常采用提问、感叹、反诘、商榷等方式做题,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

色彩。

(3) 标题的结构不同:新闻(特别是消息)的标题结构较为复杂,一般由主题和辅题组成;

评论标题的结构比较简单,通常只有一行主题,极个别情况下才有辅题(多为副题)出

现,一目了然。

(4) 写作的要求不同:新闻标题在简练的前提下一般较为具体,句式上也较为完整;评论标

题则相对显得抽象,虚题较多,句式上也较为灵活,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可以是

一个词组,一个词语,甚至一两个字,显得简捷、精炼。

(二)评论标题的功能

1、提示论题

2、体现论点

3、表明态度

4、引发兴趣

二、新闻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

(一)贴切

第一层含义也是最基本的含义是题文一致,即评论的标题对论文范围的概括、对中心论点的提炼、

对态度倾向的表述与评论的内容或思想相符。

第二层含义,诗词与的运用准确恰当,即标题制作遣词用句,不可望文生义,不可滥用辞藻。第三层含义,是题意确切妥帖,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

(二)具体

(三)鲜明

(四)精炼

评论标题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精炼,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结构简单,多用单行题;二是要文字简

约,要言不烦。

(五)生动

使标题生动的方法有多种

1、变换标题句式

篇三: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程的启示

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要追溯到论说文体的发展,狭义的论说类文体,是指以阐释、议论、辩驳为主的说理文章。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说》将议论文体统称为论说文。论说文又可分为“论”与“说”。 刘勰认为,“论”体的渊源是先秦诸子的学术论文。刘勰认为,说体文是用言辞说服某人,使其心悦诚服。刘勰将“说”的源头追溯到上古三代大臣向君王进谏论说之辞,并将战国游士的雄辩之辞都纳入“说”体。他认为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西汉邹阳的《上吴王书》等是说体文的代表作。唐宋时期的论体文,如柳宗元的《封建论》,宋代苏洵的《管仲论》、苏轼的《荀卿论》、苏辙的《三国论》等都是论体文中的精品;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和吴曾祺的《文体刍言》。

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也揭开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1874年1月5日主持创办了《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张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他在主持《循环日报》笔政和从事报刊政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首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其特点为1、及时论述时政 2、争论内容广泛 3、系统的中心思想。他的政论文体立论鲜明,内容充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富有感情和说服力,既继承了古代杰出政论家的优点,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派政论有很大影响。

政论体的进一步发展是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的报刊理论,1896年8月9日,梁启超主持主编了《时务报》,并撰写论说。刊登的主要论说文章有《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他改革和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突破了文言文写作,开创了通俗新颖自由的报刊政论新文体“时务文体”特点为:文体解放,文体自由,结构清晰,情感充沛。所谓“时务文体”实质上是论述现实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早期比较有影响力的无产阶级政论家,白话文的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五四运动时期创办了《新青年》,后来创办《每周评论》,评述时事,发表政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名记者兼报刊评论家邵飘萍,在主持《京报》期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的美名,不畏强暴宣传真理,抨击邪恶。《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在华敛之的主持下形成“敢言”的风格。指责权贵,讥评地方,毛泽东曾在长沙《大公报》上刊登社论《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等,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日报》胡乔木显示了他写政论的功底,发表多篇社论文章。

以五四远动为分期比较前后报刊评论的变化:1、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运用报刊评论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

思主义;2、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出现了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各类评论形式,杂文、述评等逐渐成为常用的报刊评论文体;3、报刊评论出现通俗化趋势 ,报刊评论开始使用白话文在语言和表述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主要以广播和电视类的新闻评论节目为主,分两大类型主评型和评述结合型,主评型的代表节目有凤凰卫视的对话式新闻评论《《时事开讲》,我国第一档“个人化的新闻评论节目”、 该节目采用了两人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评论员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家常式新闻评论《锵锵三人行》,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身兼发问和回答双重身份,主持人为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沙龙式新闻评论《实话实说》指早期由崔永元主持的以多方观点交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部分节目。沙龙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嘉宾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述评结合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代表性的节目为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调查式新闻评论节目和以《新闻会客厅》为代表的新闻当事人访谈式新闻评论节目。另外还有一些具备鲜明的主持人点评风格的述后点评型分为三大类:(1)资讯组合类,以《世界周刊》为典型代表,在这类节目中,除了主持人尖锐的点评外,节目新闻信息的特别组合为主持人的点评起到了铺垫作用;(2)民生新闻类,以《南京零距离》为典型代表,主持人通过“说新闻”,一语点醒梦中人;(3)读报类,以《第一时间·马斌读报》、为代表,主持人通过解读后的总结来树立节目的舆论导向。还有新兴的网络新闻评论的产生,范围更广,话题更多,言论更加自由。

目前国内关于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程的研究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编写的《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书中论述了从中国报刊评论的发端与兴起到我国新时期新闻评论的革新与趋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博士,曾建雄写的著作《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从古代报纸论起,用了大量的篇幅对中国新闻评论史实及重要的新闻评论作品进行评价,见解独到,富于启发性,有显著的“论”的价值。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的规律,先是报刊评论的发展与丰富,评论题材的扩展, 评论体裁的丰富, 评论比重的增加,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评论时效性的提高,形成了评论独特类型,评论手段的创新,评论影响的扩大,网络言论的出现。每一次创新和进步都对传统的新闻评论进行了抨击,功能上的延伸和内容上的补充。

目前存在问题有选题不精,往往大而化小,小事扩大,针对性不强,有撒大网抓小鱼的意思,节目创新能力有限,各个卫视新闻评论节目间模仿抄袭严重。想解决这一现状各卫视应该把握时机,瞄准目标,抓好选题,对于题材选择上应该纵深比较,避免自己步人后尘、嚼别人嚼过的剩馍,才能判断出这个是否有新意,从而决定是否该写。刻意求新,要费尽心思寻找新角度,改变观察问题的出发点,用心思想想老问题,这样会全然不同。

中国新闻评论

查看更多论文指导相关内容,请点击论文指导
推荐访问:中国新闻评论网官网 中国评论新闻网手机版
作文 论文 简历 文秘 合同 文库 计划 总结 体会 报告 策划 材料 公文 礼仪 思想 党团 演讲稿 企事业 发言致辞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