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我收获着并思考着

2018-01-21 │ 教师教学

篇一:国培计划2013

篇一:“国培计划(2013)”

“国培计划(2013)”

吉林省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新秀培训

(第四期)

主办:第八小组

编辑: 张涛、李鹏、潘广韬、刘佳 屈东明、凌敏、吴立恒等相聚英雄城热情满吉林 这个季节,应是北风凛冽的严冬,却让人感受到春的盎然和夏的热情。这份热情和盎然源自国培。这十天,我们学习,我们交流,我们思考;我们感受着,我们收获着,我们行进着。 这个月,本应万木萧瑟,却盈满丰收的喜悦。我们“国培计划”收获满满,看看大家精彩的“国培计划”作业,看看交流中的心得体会,读读闪烁着智慧的思想火花,读读论坛里洋溢着的热情,不由让人想说那么一句——国培,我们在行动。

最有效的教育是人的自我教育,最有效的培训是人的自我培训,国培中的精彩不是为了国培。国培,只是一扇通往学习途径的窗口,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窗口,看到外面更精彩的世界,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总结我们自己的教学经验,做最好的自己,做最优秀的自己。 国培,不是为了结束,只为了一个新的开始。 国培,我们在行动;

教育,我们在思考??2013年10月23日上午,培训班在吉林师范大学高师中心五楼会议室如期召开。培训分10天进行。首先举行了隆重的开班仪式。由高师中心刘纯龙主任主持召开。开班仪式上,刘纯龙主任就这次培训班的背景、内容、形式、目的要求作了详细而又深入浅出的阐述。刘主任就近30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和培训主题演变、谁来教育教师、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与方法思考三大问题阐述了系统见解,进一步明晰了学员们学习目的、教师培训者任务的认识。

十天的学习,学员们跃跃欲试、激情满怀。这种热情、激情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教授领导们的讲座、一线教师的报告引发了所有学员的深深思考,在他们往日平静的心灵港湾中激起层层波澜。借此转载他们的只言片语,展示他们语言、情感的浪花,以供分享。 1、人生之中有几次“怦然”?“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让我怦然心动,并决定行动。你动起来了吗? --------李鹏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愿在小学语文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做一名行走者。依托网络,成长他人,成就自己,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潘广韬

3、这次培训班让我感受颇深:我明白了自己离一名名师还有很大距离,自己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还没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各位领导与老师的报告点燃了我建立名师工作室的热情与憧憬!—— 刘佳

4、邱员太老师朴实的故事让我明白:再平凡,只要我能实践项国雄教授所倡导的“多积累、多观察、与人合作交流、多反思、多写作”,我也可以迈向“优秀”!———屈东明

5、作为农村教师,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兢兢业业在农村这片广阔的沃土上,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我们的非凡!

———吴立恒

6、仅两天的培训,受益匪浅,正如这美丽的青山湖畔。又让我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正如项国雄教授所说“你成为一棵大树,还要成就一片森林。”----凌敏

7、学习丰富了我的生活,赐予了我快乐;改变了我的思想,带给了我思考。学习促进了我成长! ----张涛

8、一天的培训让我懂得:勇于面对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以良好的心态勤奋工作,如此每天便能感受工作生活的乐趣并获得新的生活体验。———李鹏篇二:国培计划(2013)需求表

附件1

“国培计划(2013)”—重庆市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需求表

区县: 綦江区 填表人:谢世磊手机:13883864018 2013 年 2 月28 日123篇三:参加国培计划2013

参加国培计划2013—贵州远程教育培训项目

西南大学送教下乡活动《以行动研究为载体开展校本研修》 -- 三岔中学二级培训 研修就是教学,教学就是研修

培训人:李银虎

培训时间:2013年11月23日 8:00-12:00

培训对象:三岔中学全体教师

(请记录在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记录本上)

识及其实践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批判性研究的方式,是提升自身教育实践理性,获得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了解行动研究的意义及发展历程有助于增强其研究信心。理论与实践联系、研究与行动结合、在研究中改进行动是教师行动研究的特征。教师进行行动研究也需要一定的工具和科学的程序,教师在自省的计划、实施、反思的行动研究的进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实践知识和教学行为,不仅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生话质量,而且能够使教师个人的、缄默的、隐性实践知识转变成供他人分享的、明确的公共知识,促进自己教学理论的创生与建构,逐步摆脱外来的”权威理论”束缚和禁锢。

一、什么是行动研究

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是通过实践来使我们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与理论得以检验和理论化的过程。

二、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

1、行动研究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

“革新必革心”,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按照行动研究的理念,教师是研究者,不再是单纯的执行任务者,具有了主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意识。这种理念充分发挥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了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命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他们生命存在的质量,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同时,行动研究使研究成为教师最有效的学习,使课堂实践变为教师最实在的工作空间。在研究实践中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新理念。

2、行动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角色变为研究者和学习者。在研究和学习中,教师与专家、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共同合作。教师是从事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的,他们最了解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对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或疑惑有最深切的感受,进行合理、科学和有效的教育、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的愿望最为强烈,他们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最适合他们在从事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将行动(教育、教学工作)与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起来,探讨、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实践工作接近合理、科学、有效的目标。日渐深入的教育改革使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计划、新的教学方法和设施等不断出现,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新、在情感与技能上适应,并需要教师对之做出评价,这种压力成为许多教师从事研究的动因。可以认为,行动研究是培养和促成“研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3、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解决教育实践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学改革

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教育研究不是以客观的自然界为对象,而是以具有丰富潜能和无限生命力的人为对象。教育活动不是存在于一个没有任何干扰的真空的实验环境中,而是千变万化的。教师们感到实际教育、教学中有大量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因而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如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如何有效处理和解决学生纪律和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怎样在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又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实际工作的合理、科学和有效,广大教师都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希望从教育理论中和书本上找到答案,然而理论的抽象性以及理论应用价值待强化和挖掘的现实,又使教师感到理论学习,从书本上寻求答案并不能导向解决问题、改进实际工作的终点。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位置和机会,对这些问题最有发言权。教师在充满不确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实践不断开展行动研究,把所学的知识、原理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教学行为,形成优化的教学实践模式。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和总结这些教改经验,丰富和充实学科理论体系,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必将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

4

教师素质包括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教学经验以及专业工作能力等方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成就之间并不存在统计上的相关性,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成为好教师的唯一条件;教师掌握教育科学是一回事,应用这些知识将教育、教学实践导向合理、科学和有效是另一回事;教师的教学经历或经验并不是教学质量的唯一衡量指标,事实上教学优秀的教师并不都是教龄长或者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和发展的专业工作能力对教育、教学的成败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可见,教师专业能力对教师来说十分重要。教师的这种专业能力不是仅靠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就可以转化生成的,也不是仅靠教学经验积累、阅历的增多而自然积累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也就是说,发展教师专业能力内在地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在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研究工作——行动研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辨识,分清理论的优缺点;更完善地了解和更准确地把握教育、教学情境,更敏锐地洞察、更深入地分析、更恰当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形成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案或措施,促进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科学与有效以及专业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5、中小学科研兴校的重要途径

作为被很多学校倡导和开展的科研兴校,一是指学校通过专业学科或教育科学的学术性研究,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形象的提升;更主要的是指学校教育中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改进实践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形象,促进学校发展。中小学教师受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工作经历、时间和精力的制约,从事专业学科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教师习惯进行的经验总结,个案分析,只能就事论事,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处于较肤浅的水平,对教育、教学改进的参考价值不大,也不能作为科研兴校的最佳选择。根据中小学的实际,科研兴校最重要的途径是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教育者和研究者统一的人,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开展研究工作,从问题的发现、假设的提出、问题研究方案的拟定和具体实施、研究过程的调整乃至结论的作出和解释方面都严格按照科学研究的统一规范和程序进行,从而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受益。

三、什么是教育行动研究校本教研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的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对每一个教师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真正对行动研究的了解却不多,也没有很好的定位。那么,“为什么要开展行动研究?”“什么叫行动研究?”“怎样开展行动研究?”

第一点:为什么要开展行动研究?主要说了两大点:1、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需要我们开展行动研究。如今课程改革搞得是沸沸扬扬,可是真正去好好操作实施的又有多少。关键在于,“课程改革的理念,没有转化为老师的行动。”因此,研究存在三个问题:(1)理念怎样付诸行动;(2)内容和形式的问题;(3)课程改革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讲得非常实际。

2、教育科研的现状需要我们开展行动研究。关于现状即教育科研存在问题的原因作了如下阐述:(1)理论和实际脱节;(2)课题立项满天飞(大而不实际);(3)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依赖于行动研究。

有以下几种特点:1、从研究目的看,为行动而研究;2、从研究对象看,对行动进行研究;3、从研究人员看,是教师进行研究;4、从研究范围看,是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5、从研究的方法看,学习、研究、反思、行动,四为一体。

6、从研究过程看,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7、从研究结果看,是高质量、高效率,看学生的发展。

第三点:怎样开展行动研究?一、行动研究的程序。1、找准问题(教学中真实存在的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小而有用的问题)如:实践中真实的问题、理论学习中得到的启发、其他人的成功的启示、通过调查得到的问题、学习情绪的调控、新、旧知识的建构、教师的讲授、师生对话、小组讨论、课堂评价、课堂的调控能力等;2、制订行动计划,(对于提出的问题怎样实施,怎样进行行动)组织机构,做到分工明确,各块要有专人负责。;3、加强实施,进行反思(多次反复进行活动,不断改进与提高);4、总结提高,改善行动。其中重点是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的关键环节,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合理性、有效性的追求,反思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怎样反思呢?(1)反思自身教学的有效性、成功率;

(2)反思自己的整个教育教学以及生活环境。二、行动研究的类别。有三点:移植、教学经历和教学案例。三、行动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上,有效课堂上。四、行动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关系。一共有6个方面的关系:1、行动和研究的关系;(行动就是研究)

2、理论导向和行动实践的关系;3、课题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关系;4、个体研究和合作研究的关系;5、体会性成果和概括性成果的关系;6、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以能为本,以勤为先,以研为导,以创为先。”十六字是行动研究纲领。

篇二:国培带给我的思考

国培带给我的思考

峰峰矿区.....学校.....

一直期待自己能够有一次专业培训的机会,因为自己立志要在专业上见长。一直以来的坚持与成长,让我清楚地看到,不学习、不充电是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只学习不思考是无法超越现在。我非常珍惜这次国培机会,在整个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听课、讨论、展示和撰写反思,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在交往中收获友谊,结识了邯郸各地的朋友。 从9月12日到邯郸学院参加“国培计划”置换脱产学习这些天以来,听了许多专家、教授、特级教师的课,这些课都有一个共性的话题就是——语文老师要多读、多写。语文老师要想教好学生的写作,必须自己要提高文化修养;必须自己要会写文章,要写“下水作文”。他们说得很有道理,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就是他的文化修养高;能写文章,能教书;不离实践,自我研修;能独立思考问题,不人云亦云,“不要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 人是有惰性的,只有给自己施压,才能有激情;要不断地练笔,才能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不断地读书、思考和写作,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他还说:“一件事情坚持十年,必有成就”,许多老师就是因为不能长期坚持搞教学研究和写作,最终放弃,一事无成,很是遗憾。能几十年如一日地长期坚持读书、写文章,收集资料,搞教学研究,最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语文老师的成长离不开三要素——勤读书、勤思考、勤写作。他每天把备课、批改作业都安排在白天完成,晚上则属于自己的世界——读书、写作。他认为一段时间内教师可以专注做好某一件事,要过简单的生活,不要被烦事所累。他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一周读一本书,每一月至少读四本书。年年如此,他认为读书的生活是一种幸福,而永远碎片式的生活是痛苦的。生命的质量在于追求精神生活。他认为教师要读下列的书:专业的书、伟人传记、文学名著、教育经验、心理学方面的书、史学著作、人文著作、哲学书、报刊杂志。教师应采用淘金式读书法、批注式读书法、摘抄关联式阅读法、质疑式读书法、对比式阅读法、带着困惑阅读、随笔式阅读式、以读促写式阅读法。

优秀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自主成长起来的。教师要注重对自己心灵的培训,教师

要教好书,必须自己先要读书。一个人能写多好,就能走“多高”,言之有理; 我们要想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而非“教书匠”,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必须要养成每天写教学日志的习惯,哪怕你不知道写,没有内容可写,也可以从记流水账开始,教学日志贵在坚持。我们一线的广大教师要善于在平淡中发现问题、细化问题、追问问题;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要善于观察,要有一双明锐的眼睛;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一个人要保持对知识的饥饿感,语文教师应当追求诗意,用文学来滋润自己,提升自己的素养。教师教学生写作文,自己必须会写,教师要写“下水作文”,特别是要写每年的中高考作文题。

教师在写作时,一要快,快指的是切入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主题要快;二要慢,慢指的是要对细节、过程进行细致的描写;三要注重情节,注重情节就是要让情节曲折动人;四要讲究语言,一篇好文章还要有美丽的语言,语感的培养也是重要的。反观一些写得较差的文章,不是缺少细节描写,就是缺少过程的详细叙述。怎样才能慢下来呢?要多描写,少叙述,要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刻画。

怎样写好文章呢?要把惯性切断;要把思想搞乱(写文章思想不能那么单一,故事情节要有曲折性);要把感觉激活(不要早早给某事下判断);要写文学作品鉴赏的文章。 写好教学论文,“突围”自己的职业生涯。纵观世界,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多读、多思、多写,终生自学的人。

这次培训,我有很多感触。一个优秀教师不仅应该具有好的素质,好的知识渊博,好的心态,还应该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脑中有结构,心中有学生”。通过本次学习,我觉得小学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底蕴,当然这文化底蕴就要从阅读中获取。教师不仅要阅读教材,阅读参考,最重要的是博览全书。小学教学成功与否,学生语文成绩好坏,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学科素养有很大关系。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教师学科素养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加以锤炼,在课堂中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魅

力。尤其是当今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的要求教师文化的再生产。缺少文化内涵的教师,怎么说也不会把语文教好。因此,教师始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要努力开拓自己的知识网络,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展示自己的魅力,得到学生的尊重。要想从整体上提高自身修养,读书是关键。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宝库,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

二、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能力,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性。

老师应该站在两个端点,一个极端是深刻地把握文本,另一个极端,就是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能够以老师的阅读经验和体验能够带领学生进行阅读。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教师眼中必须有学生。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就能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遇到的新障碍,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进展情况,即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方案头脑中再设计,使我们的教学能高效地进行。

三、身教言传、水滴石穿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对语文教学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语文教学,才能教好语文。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熏陶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学训练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冰心曾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小学生单纯、幼稚、可塑性很大,只要我们精心培育,他们都会有所发展;只要我们给孩子信心,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心、重视,一切不可能的事都将成为可能,还怕我们的学生不会进步吗?教师用一颗爱心感染孩子,孩子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回报家庭,那将是教师无尚的光荣。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时光似流水,转眼间为期两月的国培学习告以结束,不敢说“果实累累”,但我的感受颇深,收获颇丰。在国培学习中,我聆听了数位教授、专家、学者的讲座,他们深邃的学术知识和独特的讲课风格,使我受益匪浅。两个月以来我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认真完成好

每一次作业,积极参与学员的互动交流,博取众长,从而使我的理论知识得以飞跃,正是这次深入的专业学习,为我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自从我踏上工作岗位后,“学习”这一概念逐渐在我脑海中淡化,总认为自己的学识和经验足以胜任工作,慢慢地就成为一只固步自封、不知天空广袤的井底之蛙了。但参加国培学习以后,我感觉自己已经落伍了,这才认识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含义,体会到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非常自觉并善于利用一切时间学习。

在国培学习中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学习期间我写了三篇教学论文和一篇教学案例,多篇教学分析和反思,还参加了乡镇教研活动和技能竞赛活动。总之国培学习使我能站在更高的位置,审视我的教学,反思我的教学,总结我的教学,改进我的教学。学无止境,学习并没有结束,新的学年才刚刚开始。还有更多的新知识需要我去了解、去掌握。我相信,山没有人高,路没有脚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总之,走进国培,聆听专家的讲座,汲取名师的精华,这样的培训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习使我对教材教法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去,在不断地运用和总结中转变教育观念,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做快乐教师,教快乐学生。

篇三:参加国培学习的收获与思考

参加国培学习的收获与思考

通过近两个月的国培学习,我有了很多的收获,作为教研员,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多地思考。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学研究是教研室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研工作更多强调的是专业研究、水平指导,因此要改善管理,创新教研模式。强调研究、指导、服务,由原来的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由重布置、检查、评比转变为重调研、指导、协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面对我县小学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质的历史重任,我们的教研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本位的教研制度,是推进课改实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必由之路。为此,我县教研室提出了“将教研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对话、交流、互动的方式促进教研工作”等新的教研工作理念。在实践中,我认为,将教研重心下移到学校,并不是指教研员如何深入学校,而是指教研方式的改变,也就是如何把对话、交流、互动的机制引入教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平等对话的效应

新课程对我们的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研究和指导学校教学时,应该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为重点,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要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善于发现教师教学的优点和长处,并和教师一起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要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教研文化。

过去我们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教研方式,那就是自上而下,学校教研围绕上级教研转,学校教研服从、服务于上级安排,完成上级的要求和任务。教研方式主要是“教练式”,教研员帮助教师挖掘教材,

处理教材,手把手地指导教师设计教案、教学方式,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严格规范。评课,也基本都是教研员一锤定音,教师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正如一位赛教课获奖教师所说:“这节课是我上的,但每一句话都不是我自己说的。”这种方式基本是教研员向教师的单向传递,教师只是研究或实验的辅助者、配合者,而不是真正的研究主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教研的内容基本停留在教材教法介绍,或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或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等。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强调对话,用平等的对话方式与教师探讨,倾听教师的心声,是以教研推动课改顺利实施的前提。于是,我们在工作中改变以往的做法,不管是深入学校随堂听课,还是在中心组研究课,或是全县性的大型研讨课上,我们都不再像过去那样,上完课后由教研员一人说了算,而是采取这样的做法:听完课后先让授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课后反思,给自己的课作一个评价,然后再让听课者自由发表意见,教研员也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到对话当中。这种建立在充分尊重授课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善于发现教师教学的优点和长处,并和教师一起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的平等对话,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使教师享受到教学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欣喜,感受到被人尊重的快乐,并能正确对待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与差距。以往我们教研员到学校听推门课,很多老师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 “这节课安排学生测验” “上练习课”“给学生讲评试卷”??因为大家都怕教研员来给自己的课挑毛病,使自己下不了台阶。而现在呢?很多老师主动要求教研员来听自己上课,有的老师还打电话来预约,“能不能来听一听我的课?”“我想上一节课让你们听” “能上一节课给你们听是一个难得的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机会” ??这些可喜的转变,来自平等对话的效应。

在交流中提高

在新课程实验中,教研员成为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和促进者。改变过去那种由教研员视导、教师看课、教研员总结的单一呆板的方式,采取由实验教师自主上课,全体教师参与式讨论、研究的新形式,支持和帮助学校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借助集体的智慧来提高教师的能力,逐步形成新的教研制度。

随着我县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教研员都普遍认识到,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教研工作方式应当随之发生改变。首先,新的教研方式要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而不是限制与束缚,更不能包办代替。应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而不要过多地用条条框框去“规范”教师,因为“教学是教师个性化的体现”。因此,我们更多的时候鼓励教师按自己的想法来上课,而不像过去那样指定他们照搬某一种教学模式,或是移植某某名师的课。其次,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以往我们主要采用教材分析、理论学习或听课评课等方式来开展教研活动。在新课程的挑战下,我们改变了单一的做法,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两年来,我们组织了“案例分析”“课改调研”“实验教师与全县教师交流”“中心组成员共商教学中的问题”“评比、交流优秀教学案例与论文”等多种交流形式,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发挥群体的智慧,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互动中求生成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我们认为,教研员的角色也要发生改变,应该变以“检查”为主为以“研究”为主,不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和以往相比,教研员深入

教学第一线的次数增多了,这样更能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倾听学校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等。并结合听课、调研,与教师展开对话,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坚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创设宽松的环境,使互动式、参与式教研走近教师,专题教研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重点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论文评比、专题研讨,为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教师走上一条研究之路。两年来,我们组织了两次全县性的课改调研活动,由县课改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成员深入到县乡村三级学校开展调研,通过听课、座谈、访谈、查阅相关材料等形式,获得了来自一线最直接的信息,在调研中,教研员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一起商讨如何解决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及问题,教研员与课改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

在成长中创新

课改,对我们教研员来说,不仅仅是压力,是挑战,更是一次“蜕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每个人都有一个重新学习、对以往经验重新审视的问题。教研员应当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对谁都是一种挑战,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不少教研员在课改进程中深有感触地说:“改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改变意味着对自己过去某些东西的否定,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传统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意识地去改变,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定式’当中去。”这一点,尤其是对于一些颇有建树的成功教研员来说更是艰难。因为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甚至一定程度上要改变一些“成功经验”,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经历多次洗

脑式的培训后,我深深地感到“每一次洗脑就像蛇又换了一层皮,经历了一次蜕变,但却非常值得。”

“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是我们教研员追求的目标,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思路,与教师共同研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和研究中促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课改同行。

国培,我收获着并思考着

查看更多教师教学相关内容,请点击教师教学
推荐访问:国培总结收获 国培培训收获
作文 论文 简历 文秘 合同 文库 计划 总结 体会 报告 策划 材料 公文 礼仪 思想 党团 演讲稿 企事业 发言致辞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