涸辙之鲋,相濡以沫

2017-05-31 │ 高二作文

篇一:高二语文上册期中模块测试试卷7

淮阳中学2010—2011(上)高二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曾现斌 审核人:丁相华

试卷共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面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纠结 涸辙之鲋 诫免 缠绵悱恻

B、吊坠 相濡以沫 搏弈 纵横捭阖

C、蹊跷 老骥伏枥 瞌睡 披沙拣金

D、错叠 气冲宵汉 经络 兵连祸接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公布了一份《最珍稀的珍稀动物》的报告,列举了12种最__________灭绝的动物,其中有古巴鳄、绿眼蛙、犁头龟等。

②英国研究人员说,他们发现了一种对神经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的分子。研究者希望研发出药物来调节这种分子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途径,__________找到治疗早老性痴呆症的新方法。

③卫生部的负责官员称,血液中各种病毒的检测是有窗口期的,民众应树立正确的用血观念以_________医疗风险。

A、濒危

B、濒临

C、濒危

D、濒临 进而 进而 从而 从而 规避 规范 规范 规避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时隔多年,这支摇滚乐队再次登上赈灾义演的舞台,主唱乐手虽已青春逝去,却依旧显得桀骜不驯,激情四溢。 ....

B、这位明星在公众场合不合时宜的谈吐,使满怀期待的观众大倒胃口,无地自容。 ....

C、我们希望能有更多出类拔萃的女性导演破门而出,成为这个新领域的佼佼者。 ....

D、随着西方“民主化”浪潮的冲击,南斯拉夫的国家体制迎刃而解,内战随即爆发,酿....

成了“二战”以来最大的人间悲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警示中国水资源的70%都面临着枯竭的危险,是此次西南大旱之所以引人关注的原因。

B、12所学校中的3所被前来“探营”的记者自由进入校园,说明血案频发之后各地校园安保依然存在漏洞。

C、西班牙日冬哈岛上的阿拉米罗大桥是第一座世界上大跨度斜拉桥,它也成为了塞维利亚这座现代城市的地标。

D、拒绝消费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制成品,积极参与领养献爱心活动,遏制边远贫困地区

草场、湿地、和森林的退化: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主题活动非常丰富。

二、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完成5—8题。(12分,每小题3分)

不同文化的融合构成当下的韩国社会

一直以来,韩国半岛周围兼有大陆文化(中国)和海洋文化(日本),所以韩国可以渗透外来文化和全球化的影响,这些不同文化的先进混合体构成了当下的韩国社会。

韩国馆以“融合”为主题,是“符号”和“空间”的完美融合:符号成为了空间;同时,空间变成了符号。

韩国的字母文字被称为“Han—geul”,是场馆中“符号”的主要元素。韩国馆高出地面

7.2米,融合了这些韩语文字,利用符号来创造展览空间。游客可以通过横向、纵向和对角线方向的运动体验其几何感。构成韩语字符的基本几何形状与其他文化是共通的,从而体现出韩国馆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来迎接每一个人。

韩国馆的外墙表面由两种图像元素组成:韩语字母Han—geul和艺术图案。韩语字母板以白色的铝板为材料,通过浮雕和字母的大小,构成四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建筑的主要外围装饰构件。另一些非外国的表面装饰由艺术图案组成,这些45cm×45cm的铝板由韩国艺术家姜益中(Ik—JoongKang)设计,他以用小型手绘瓷砖创作大幅艺术墙而闻名。这些瓷砖中,一部分是艺术家自己创造的,一部分来自世界各地(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融合)。

大约4万块这种小的镶嵌板组合成的外墙,使得整个韩国馆焕发出亮丽的色彩。这些艺术图案元素,每块上都有艺术家的签名,将会在世博会结束的时候进行义卖,义卖所得将全额捐献给一个世界慈善组织。通过这种社会性、艺术性的过程,这些外墙单元能够以艺术品的形式得以回收利用,也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强调韩国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直接的和批判式的方式来讨论仅仅只能使用6个月的临时建筑的可持续性。

另外,几乎所有场馆的建筑材料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由于光线和阴影会形成不同的纹理,场馆表面在白天和夜晚能创造出不同的氛围。一连串的照明灯光被安装在韩国字母的后面,夜晚通过灯光的变化形成一个个不同的字母,使整个展馆变成巨大的符号。

地图是描绘空间的方式之一,我们将底层的水平架空间作为一个符号,将一个极富特色的韩国城市通过抽象的1:300的三维地图展示于它的表面。建筑的其他部分,包括展览空间,建造在地坪7米以上,因此底层架空空间是一个由地图包围的40m×77m的自由、开放空间。地图成为融合表达山、水和一个密集的都市地区的半室外景观(如韩国首都首尔)的另一个空间。一条景观水带(模仿汉江)从一个角落向另一个角落流过,这条水带5米宽,79米长,贯穿整个底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16期,作者为上海世博会韩国馆总设计师MinsuK Cho,译者:李思佳)

5、下面对“符号成为了空间;同时,空间变成了符号”一句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号”指场馆中的韩国字母文字“Han—geul”,它们装饰了韩国馆的空间。

B、韩语字符的基本几何形状与其他文化是共通的,因此,它可以用来展示一个开放的空间。

C、照明灯光被安装在韩国字母的后面,利用灯光的变化,可以形成不同的字母,并使整个展馆变成巨大的符号。

D、地图也成为了韩国馆描绘空间的方式之一,通过具象与抽象相互结合的符号,构成了表现韩国独特文化的空间。

6、下列关于上海世博会韩国馆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馆高出地面7.2米,在馆内,游客可以通过横向、纵向和对角线方向的运动来体验空间的感觉。

B、画有韩语字母的白色铝板有四种,其浮雕图案和字母的大小也不尽相同,是韩国馆建筑的主要外围装饰构件。

C、非外围的表面装饰的艺术图案由艺术家姜益中设计,这些小型手绘瓷砖一部分是艺术家自己创造的,一部分来自世界各地。

D、在展示韩国馆的精巧设计时,设计者不仅模拟建筑、河流的实景,还利用了地图,这些表达利用的是抽象的方式,却能收到极好的效果。

7、关于上海世博会韩国馆融入的理念,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国馆以“融合”为主题,它追求“符号”和“空间”的融合,更追求不同先进文化的融合。

B、韩国馆秉承开放的理念,它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来迎接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

C、通过社会性、艺术性的过程运作将每块绘有艺术图案的镶嵌板都变成义卖品,说明“慈善”也是韩国馆设计者的核心理念之一。

D、几乎所有场馆的建筑材料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体现了韩国馆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8、下面的表述,与原文文意吻合的一项是:

A、韩国非常注意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影响,当下的韩国社会的文化,就是由这些不同文化的混合体构成的。

B、韩国馆能创造性地营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氛围,主要得益于它具有字母、艺术图案、光线和阴影的变化等诸多表现方式。

C、韩国馆通过自身可持续性的设计,用直接批判式的方式抨击了将其限定为只能使用6个月的临时建筑的不合理安排。

D、无论是外墙空间、底层的水平架空间还是展览馆的其他空间,都被充分地加以利用,变成了展示韩国文化与文化理念的窗口。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父来成,宋乡贡进士,为世名儒。至元初,赐谥贞文先生。傒斯幼贫,读书昼夜不少懈,父子自为师友,早有文名。大德间,客湖南,都元帅赵淇号知人,见之曰:“君他日翰苑名流也。”程矩夫、卢挚先后为湖南廉访使,咸重之,钜夫因妻以从妹。

廷祐元年,挚表荐于朝,特援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平章政事李孟监修国史,见其所撰功臣列传,叹曰:“是方可谓之史笔,若他人直誊吏牍尔!”擢应奉翰林文字,仍兼编修。迁国子助教,复留为应奉。五年,请假归。泰定元年,召还,又以丁母忧归。

富州地不产金,官府惑奸民言,募淘金户三百。其人采他县金以献,岁课累增至四十九两。历年既久,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贫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之,民多以是破产。傒斯言于省臣,蠲其赋,州人德之。

与修《经世大典》,文宗取其所撰《宪典》读之,顾谡近臣曰:“此岂非《唐律》乎!”擢艺文监丞,参检校书籍事,屡称其纯实,欲大用之,会帝崩而止。

至正三年,以年七十致仕去,诏遣使追及于郭州。乃还,奉敕撰《明宗神御殿碑》,赐楮币万缗、白金五十两,中宫赐白金亦如之。求去,不许,命丞相脱脱及执政大臣面谕毋行。

诏修辽、金、宋三史,傒斯与为总裁官。四年,《辽史》成,奉敕奖谕,仍命早成金、宋

二史。傒斯留宿史馆,因得寒疾,七日卒。年七十一。时方有使者至自上京,锡宴史局,以傒斯卒,改日。使者以闻,帝为嗟悼,赐楮币万缗,仍给驿舟护其丧归。六年,赠护军,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

(节选自《新元史·揭斯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应奉翰林文字 .

B、岁课增至四十九两 .

C、蠲其赋,州人德之 .

D、若他人直誉吏牍尔 . 擢:提升 课:考核 德:感恩 直:只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钜夫因妻以从妹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

B、蠲其赋,州人德之 .

C、诏遣使追及于郭州 . 之二虫又何知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D、使者以闻,帝为嗟悼 .

11、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表明揭傒斯学问才华超群的一项是:

①读书昼夜不少懈 ②钜夫因妻以从妹 ③是方可谓之史笔 ④傒斯言于省臣,蠲其赋 ⑤此岂非《唐律》乎 ⑥傒斯与为总裁官

A、②⑤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揭傒斯幼年家贫,读书昼夜不懈怠,父子二人互为师友,很早即有文名。

B、延祐五年,揭傒斯请假回家。被召回后不久,皇上又借机让他而回家守制。

C、皇上屡次称道揭傒斯纯正笃实,想要大大地重用他,但不久皇上驾崩,事情就没了下文。

D、《辽史》修成后,皇上命揭傒斯尽早编成金、宋二史,揭傒斯留宿史馆,不久后就患病去世了。

第Ⅱ卷(非选择题 114分)

四、(2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历年既久,三百户所存无什一。(3分)

答:

(2)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之,民多以是破产。(3分)

答:

(3)使者以闻,帝为嗟悼,赐楮币万缗,仍给驿舟护其丧归。(4分)

答: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望秦川①

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此诗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回家途中所写。②五陵:指长安城郊西汉五个皇帝的陵墓。③归欤:语出《论语·公冶长》,孔子周游,列国于陈、蔡等国绝粮时感叹:“归欤,归欤!”

(1)诗中“远近山河净”一句的“净”字很有表现力,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

(2)此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15、文学常识与背诵填空(8分)

1、《谈中国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是___________。

2、子曰:君子泰而不骄,___________。

3、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___________。

4、谨痒序之数,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

6、是以圣人方而不割,___________,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7、民之从事,__________;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8分) ③②

站在蝉的角度思考

吴安臣

⑴刚想睡个午觉,突然一声接一声的蝉鸣搅得人心烦意乱。跑出去拾一块石头朝树上猛地砸去,但它毫无反应。它依然叫。我依旧烦。这才想起蝉这东西据资料记载是没有听觉的。

⑵于是试图用鞭炮声来驱赶蝉。可是鞭炮声过后蝉鸣如故。类似的动作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也做过。他曾经在栖有鸣蝉的大树下连连扣发装满火药的猎枪。可是尽管声如霹雳,对蝉毫无影响。它依然放声欢歌。法布尔大约正是由此得出蝉是没有听觉的结论。但是近日我才知道蝉实际上是有听觉的,只是这听觉仅限于同类之间罢了。它的听觉接受声波频率的范围都是针对同类的。所以它根本不会理会我们的恐吓。

⑶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吧,蝉给我们的印象很差。它就像一个聒噪的最拙劣的歌手一样唱通了每一个夏天,它们甚至半夜三更了都还在月亮下叫唤几声,不然辛弃疾《西江月》里怎么会说“清风半夜鸣蝉”呢。对于这个拙劣的歌手,小时候我们都是在它们还没变成蝉之前全数将它们消灭。在它没有“金蝉脱壳”之前就叫它下到油锅里。

⑷记得那时夏天傍晚放学后第一要做的就是在榆树、泡桐树或者柳树根下仔细寻找那些即将破土而出的蝉幼虫,河南当地人管这幼虫叫“爬蚱”。清洗后就放进了锅里,装点盐,煮熟后我可以甚至连壳一起嚼下去,那肉鲜美得决不亚于现在吃到的任何肉,也许是那时生活艰苦吧,才会有这种特殊的感觉。

⑸到了城里发现爬蚱居然卖到十多块一斤!才愈加明白这玩意的肉质的确非同凡响。吃掉爬蚱一一蝉的幼虫这招够狠毒的,但第二天蝉鸣依然,这时我等只有干瞪眼了,因为,在我们睡着的时候,又有许多的爬蚱变成了蝉飞走了。

⑹后来又发现:其实蝉这种昆虫在古代居然是身处劣境、品行高洁者的象征。曹植曾经

篇二:高一语文上册每周一练试题

高一语文“每周一练”系列试题(36)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面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纠结 涸辙之鲋 诫免 缠绵悱恻

B.吊坠 相濡以沫 搏弈 纵横捭阖

C.蹊跷 老骥伏枥 瞌睡 披沙拣金

D.错叠 气冲宵汉 经络 兵连祸接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公布了一份《最珍稀的珍稀动物》的报告,列举了12种最__________灭绝的动物,其中有古巴鳄.绿眼蛙.犁头龟等。

②英国研究人员说,他们发现了一种对神经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的分子。研究者希望研发出药物来调节这种分子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途径,__________找到治疗早老性痴呆症的新方法。

③卫生部的负责官员称,血液中各种病毒的检测是有窗口期的,民众应树立正确的用血观念以_________医疗风险。

A.濒危 进而 规避

B.濒临 进而 规范

C.濒危 从而 规范

D.濒临 从而 规避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时隔多年,这支摇滚乐队再次登上赈灾义演的舞台,主唱乐手虽已青春逝去,却依旧显得桀骜不驯....,激情四溢。

B.这位明星在公众场合不合时宜的谈吐,使满怀期待的观众大倒胃口,无地自容....。

C.我们希望能有更多出类拔萃的女性导演破门而出....,成为这个新领域的佼佼者。

D.随着西方“民主化”浪潮的冲击,南斯拉夫的国家体制迎刃而解....,内战随即爆发,酿成了“二战”以来最大的人间悲剧。

4.下列句子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华丽的语言,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B.曾记否,我与你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

C.为了让杨玉环吃上岭南的荔枝,唐玄宗让人专司其事,飞驿传送,这足见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D.在春秋战国时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急功近利的情绪,他们提出了许多政治策略和具体措施都是短视的。

5.下面是七言律诗《秋兴八首》(其六)中的诗句,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中自古帝王洲 ②锦缆牙樯起白鸥 ③瞿塘峡口曲江头 ④芙蓉小苑入边愁

⑤回首可怜歌舞地 ⑥万里风烟接素秋 ⑦花萼夹城通御气 ⑧珠帘绣柱围黄鹄

A.⑥①⑧②⑤③⑦④B.①⑥⑤③⑧②⑦④

C.⑤①⑧②⑦④③⑥ D.③⑥⑦④⑧②⑤①

( ) ( ) ( ) ( ) ( )

二、社科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汉魏六朝家教的特点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了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的制度,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难找到上升通道了,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微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广大民众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

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 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6.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汉朝家庭教育在内容上以经学为主,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C.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家庭教育范围,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尽相同。

D.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强大,这使得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B.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呈现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三足鼎立的态势。

C.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皇家的教育主要围绕皇太子和诸王子展开,为此不惜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收买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建立宫廷教师制度和教学制度。

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经艺之所以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子孙

的德才学识以满足官宦子弟参加经学考试和担任朝廷官职的需要。

B.汉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主要延请名儒进行教授,以传授儒家的经典典籍,灌

输儒家思想为主。

C.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许多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育,是希冀子孙能够取得一官半职,因为在当时官员的地位和身份在社会上处于高层。

D.除富商外的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在道德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3题。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①,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②,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扺掌③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④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注】①橐:tuó,囊。②纴:rèn,纺织机。③扺掌:击掌,鼓掌。④式:“试”,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敝:破损

B.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引:取,拿

C.期.年,揣摩成期:一周,满

( ) ( ) ( )

D.何前倨.而后卑也 倨:厉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扺掌而.谈,赵王大说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引锥自刺其.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1.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教之)

B.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于秦)

C.(诸侯)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

D.(苏秦)将说楚王,路过洛阳

1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是促成苏秦发愤读书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②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③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④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 ⑤乃夜发书,陈箧数十 ⑥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叙述了苏秦最初以连横之策说秦,而其说不行,于是发愤读书.终于相赵的故事。

B.秦惠王以条件尚未成熟委婉拒绝苏秦后,落魄的苏秦狼狈归家,父母妻嫂冷淡以对。

C.苏秦连夜给他人写信,陈述几十条理由,终于得到太公的《阴符》兵书,从而发愤研读。

D.作者对苏秦父母妻嫂前倨后卑态度的描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颇具讽刺意味。

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C(A项,免—勉;B项,搏—博;D项,宵—霄)

2.D

3.A(B项,对象误用,“无地自容”的应是明星;C项,“破门而出”含贬义,应改为“脱颖而出”;D项,不合语境,“迎刃而解”指问题容易解决,句中宜用“土崩瓦解”。)

4.c

( ) ( ) ( ) ( )

9.D 10.C11. C 12.D 13.C

篇三:语文复习资料

《谏逐客书》

李斯《谏逐客书》由现实而及历史,由人而及物及山及水,由秦而及五帝三王,论据的巧妙之处在于这样纵横联系拓宽了思考的视野,形成相互间的比较印证,使秦王政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调节和改变心理意向,向有利于接受劝阻逐客建议的方向转变。

第五段,总结深化,呼应前文。

“夫物不产於秦, 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对物的取舍标准;

“士不产於秦, 而愿忠者众”照应第二段对人的取舍标准。

“夫”字打头,本段语气相对于上文 一环接一环的论述,相对稍稍舒缓了些,如潺潺流水,m不紧不慢渗入心田。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归结逐客的错误,照应第四段,呼应全篇。指出逐客必然造成秦国的危亡。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李斯写作《谏逐客书》,采用切近秦王独特心理的手段,使之从内心产生共鸣,形成认同观点的良好心理情绪:

1 注意维护了君王尊严。

2 顺应读者的“期待视野”。秦王政作为秦国一代君王,一统天下是他的最高理想,李斯在文中以“跨海内制诸候”、“地无四方”、“民无异国”、“无敌于天下”来打动秦王政,正好顺应了秦王政的心理意向。

3 痛陈利害,增强情感共鸣。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李斯在文中站在秦王政的角度上,反复阐述逐客对秦国的严重危害和后果,并上升到国家安危的高度,字字句句,利害悠关,震撼人心。这种设身处地为秦国利益着想,忠恳真切的情感,不能不使秦王政深受震撼而产生共鸣。

《谏逐客书》成功地揣摩了接受者的接受心理, 对促成秦王政撤销逐客令,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本文采用了反复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正面论述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分明,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

采用了极力铺陈的手法:大量列举事实作为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

运用 排比句:接踵联翩,气势连贯、文采斐然;

运用对偶句:相间迭出,增强了句式的对称之美和节奏感。

本文用例典型、引例集中,用事高度概括,语言极为简炼,行文整饬而又富于变化。设彩绮丽、类比恰当,同时运用了直接说理、类比推理、对比说理。

怒而不燥,刚而不烈。

强劲而富于韧性,直言而饱含美感。

全篇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充满了理性的力量。

《张中丞传后叙》

通过驳斥对许远、张巡的诬蔑之辞,追叙南霁云的事迹和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夹叙夹议,充满激情地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诬蔑英雄的小人和畏敌怕死的将领,为英雄谱写了一曲慷慨悲歌。

全文感情激荡,褒贬分明,议论叙事互为表里,不分宾主。段落之间跌宕纵横,极富变化,气势横放恣肆。

文章第二段,辩许远之后死不是怕死。以许远能够让位授权,并在外援不至、人相食且尽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死守的事实,驳斥关于许远畏死降贼的污蔑之词。

第二和第三段作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为依据,加上理直气壮的议论,使对于许远的种种污蔑之词完全站不住脚,堂皇正义地得出了“远之不畏死亦明矣”、“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的结论。

两段辩诬所用的方式不同。

第二段先写许远平时为人和战时的卓越表现,然后以逻辑推理的方式证明他不可能“畏死而辞服于贼”;

第三段完全没有讲述事实,只是用了人和绳两个比喻。比喻论证。

1表现出作者对攻击许远的“儿童之见”的极端蔑视,认为它根本不值一驳;

2论证方式的变化给人参差错落之感。

[论 证 方 法]1、举例论证:即事实论证,列举典型事例,增强文章说服力,以事实证明论点。2、引用论证:也称道理论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人名言或具有代表性的话语、典故寓言等等,有利阐发道理。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化深奥难解为通俗易懂、变抽象枯燥为具体形象,使人易于接受理解。4、对比论证:正反对比,泾渭分明,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使人能够明辨是非,得到深刻印象。5、类比论证:即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事例,来推出结论或论证观点。

以下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观点。

朝廷中有人非议张巡等人死守睢阳,杀人以食,不如弃城而全人。对于张巡“吃人”的问题,李翰已经为之进行了剖白:

“巡所以固守者,非惟怀独克之志,亦以待诸军之救。救不至而食尽,食既尽而及人,乖其本图,非其素志。””设使巡守成城之初,已有食人之计,损数百众以全天下,尤曰功过相掩,况非其素志乎!”所以韩愈在本文中就没有再说。

至于张巡该不该“死守”睢阳,死守的意义究竟多大,李翰也已经说过了,但因为这一点是问题的核心,关系着对张巡许远的根本估价,所以韩愈只是用了一段不长的文字,主要是概括地发挥和强调了李翰的观点,但是写得很有气势、力量。

第四段从为张巡、许远辩诬入手,以猛烈反击小人收束,采用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夹叙夹议,寓情于议,爱憎分明,感情强烈。

第五段开始以下文章的后半部分,以叙事为主。首先是补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没有一句评论,而是抓住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行动细节,表现南霁云豪迈刚烈、忠肝义 胆、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

这是众所公认的本文中写人叙事最为生动的一段。

第五段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描写手法

1、贺兰的嫉贤妒能、狭隘自私;

2、断指后“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3、民间长期流传南霁云的英雄事迹

侧面烘托突出了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的性格特点。

叙述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贺兰坐视不救,终于城陷被俘,与张巡同时壮烈牺牲的事迹。 补叙张巡轶事,借他人之口,重点抓住几个小事片断,表现张巡博学强记与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

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

全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全文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前半部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在驳斥中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经过,补叙张巡,许远的轶

事。前后两部分既有分工,又有联系,相辅相成,情理交融。事理昭昭,激情烈烈,收到了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双重效果。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文中关于南霁云拒食、断指、抽矢射塔,张巡诵读《汉书》、起旋众泣等细节描写颊上添毫,传神写意,形象栩栩如生,光采照人。运用人物之间的互相映衬和反托彰显个性:

正面人物的不同性格互相映衬,张巡的从容镇定、许远的谦和宽厚、南霁云的忠贞刚烈互相辉映,光彩照人。

反面人物反托正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嫉贤妒能、狭隘自私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北海若以自然之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要开阔眼界,不可自满。文章的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庄子的寓言多用拟人手法。庄子擅长在寓言中赋予动植物甚至金属以人的性格特征,以反映社会生活,抨击社会现实。在庄子的笔下,蝉、斑鸠、小雀、虾蟆、甲鱼、风、树、铜、铁都会说话,而且它们还具有人的思维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

本文很能体现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现迭出,令人目不暇接。比如用井蛙、夏虫、曲士 来比喻那些因为受环境所限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在大山、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稊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于马体 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自我夸耀是愚蠢的。

这些比喻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

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

先是由小到大:由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海若未尝以此自我夸耀,因为他懂得大小是相对的,海水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

接着是由大到小,四海之与天地、中国之与海内、人之与万物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经过这样的逐层推进,把结论自然推到读者面前。排比和反诘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和反诘句,而且连贯而下,造成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

1、排比句: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 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 之所劳。2、反诘句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 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3、排比反诘句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 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庄子》是一部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据统计,源于《庄子》的成语有163条,其中常用的有103条。以十万言的著作留下这样多的成语,对汉语言文字的贡献可以说是伟大的。

在全部常用的103条庄子成语中,一字未动取得成语资格的有31条,如相濡以沫、踌躇满志、存而不论等;

稍加整理即成的有32条,如白驹之隙(白驹之过隙)、捉襟见肘(捉襟而肘见)、得意忘言(得意而忘言)等;

意义已较完整,后被稍加概括而成的有40条,如望洋兴叹(望洋向若而叹)、失之交臂(交一臂而失之)、学富五车(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洋洋大观(洋洋乎大哉)等。

《庄子》成语有着典型的汉语精神。西方语言执着于知性、理性的精神,而是汉语充满感受和体验的精神。

汉语的语言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1、庄子语言很少诉诸本质特征,而是广设譬喻,多方申述,其目的虽是要证明抽象的道理无所不在和对自由的追求,但具体地考察其每一段文章、甚至每一句话,都会体味出具象思维的浓烈底蕴。

由人身上小瘤、多出的手指(附赘悬疣、骈拇枝指)来喻指世上一切冗余之危害;

由人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蹙眉来生发出深刻的道理(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对动物的描写、刻画更是驾轻就熟。

呆若木鸡 朝三暮四沉鱼落雁涸辙之鲋相濡以沫 断鹤续凫

螳臂挡车 白驹过隙害群之马如蚁附膻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庄子》的特色非常适合于形成成语。具象思维对中国人的思维向高度思辨方向发展有一定的妨碍作用,但它促进了中国人意会、体悟能力的发展。在这方面,庄子成语功不可没。2、《庄子》对于汉语成语的贡献,还在于它的“对待”的哲学观点,为我们提供了积淀着人文内容的语言形式。

所谓对待观点,即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含。

汉语的和谐美感,是由声和韵的矛盾运动为基调构成的。在四字格成语中,有不少为同(近)义或反义词对举,声调和节奏都很优美。如风起云涌、海阔天空、上行下效、少见多怪等。

庄子自觉运用对待观点认知世界,《庄子》中一字不改而日后成为成语者,属于对待的有:吐故纳新、善始善终、不徐不疾 、夜以继日 、以强凌弱24条。

语词近距离对举,日后成为成语者,有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朝三(而)暮四、沐(甚)雨栉(疾)风、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等已是比比皆是。我国后世辞藻华美的汉赋、对仗工整的律诗、绝句,都与庄子笔法、与对待思维有关。

《灯下漫笔》

本文是一篇以抨击中国旧社会、旧文明为宗旨的著名杂文,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和剖析、对中国现状的揭露,作者指出了历史的黑暗、现状的残忍,号召青年去创造奴隶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文章由两个各自独立的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剖析,指出对广大人民来说,历史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是二者的交替循环。第二部分侧重于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当时中国的现状进行振聋发聩的揭露,指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两个部分互相联系、对应统一,贯串了鲁迅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本来就密切关联。鲁迅在两部分的结尾都以“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相号召,因为只有“扫荡这食人者,”才能创造奴隶当家作主的第三样时代。 三种时代的内涵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是指“下于奴隶的时代”,社会处于战乱时期,百姓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命运连奴隶都不如。“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是指社会比较安定,百姓

可以按照奴隶规则生活,生命或可无忧,但仍然没有尊严和地位可言。“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是指百姓摆脱了奴隶地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时代。

“中国固有精神文明”的“吃人”实质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揭露了“中国固有精神文明”的“吃人”实质。

作者认为,封建统治者提倡的“精神文明”就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一级一级地治驭着,贵吃贱,大吃小,上吃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这“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

所以,“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

进步青年的历史使命

鲁迅在文中指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 ” ,“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这就是当时进步青年的历史使命 。

《追悼志摩》

抒写了作者对徐志摩遇难的无限悲痛之情,称赞了徐志摩追求” 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及其为之而挣扎、奋斗的精神。

悼念性文章的写法:

先表达对死者去世的巨大悲痛之情,接着回顾死者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最后表达深切怀念之情。

此文篇幅短小,写得美而不艳。是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与宽厚个性的集中体现。第一部分:写徐志摩遇难给人带来的悲痛;

第二部分:颂扬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观,并为他遭受的不公正的指责进行辩解; 第三部分:指出志摩并没有被残酷现实所压倒,赞扬他在痛苦中坚持思想、坚持歌唱的精神; 结尾部分:呼应前文,以徐志摩的精神永存收结全文。

文中创造性地穿插了被悼念者的诗作:

文章开篇即引了志摩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再别康桥》的最后一小节,而《再别康桥》是志摩的代表作。

读者读了开头的文字即可明瞭文章所悼念的是一位诗人。

原诗本来说的是志摩对康桥真诚的热爱和依恋。可作者在引用之后立刻引申其意写道:“志摩这一回真的走了!可不是悄悄地走。”这就赋予了原诗句以新的内含。

引出志摩的诗,是对他的思念;引伸改变诗句的意向,是对他真心地痛悼。

特别是诗中的“云”字,更是多次显现,直至结尾:或总说志摩的“永远是可爱”;或诅咒这意外事故的发生“被狂风卷去了”或表现志摩对理想的追求“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或抒发作者无尽的哀思“他投的影子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这种引伸、借用和创造性的发挥遍布全篇。

如写志摩是“爱的象征”,引出了“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

写志摩在失败中的不屈,引出了“在妖魔的脏腑中挣扎??”;

写对志摩死的悲哀,引出了“冲破浓密,化一朵彩雾??”;

写对志摩的怀念,引出了“在那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行文中信手拈来引用的诗句也不少。正是这种引用,把志摩的人生,特别是志摩对生活的憧憬、追求、奋争,志摩的爱与热情,挥洒得淋漓尽致;也把作者对志摩的爱惜、歌赞与哀悼推到了顶峰。

涸辙之鲋,相濡以沫

查看更多高二作文相关内容,请点击高二作文
推荐访问:庄子涸辙之鲋相濡以诛
作文 论文 简历 文秘 合同 文库 计划 总结 体会 报告 策划 材料 公文 礼仪 思想 党团 演讲稿 企事业 发言致辞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