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法医》读后感10篇

2020-06-23 │ 法学类

《我是法医》读后感10篇

  《我是法医》是一本由张志浩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18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1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法医》读后感(一):人文气息浓厚

  推理类作品多以血腥杀戮或奇思妙想吸引读者,当然,这本书也有部分此类元素,但更多的,是对人性、社会的的思考,折射出的东西远比血腥杀戮和奇思妙想更深刻。这也是《我是法医》能够令我欲罢不能读下去的主要原因。

  《我是法医》读后感(二):沸腾的情感

  这本小说不能算上严格意义上的的悬疑小说,当然,一本好看的小说,其情节肯定会有悬疑的成分,这样才能吸引读者读下去,《面具》中贯穿始终的碎尸案就满足了读者这方面的需求。但是我觉得小说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或者说超越一般类型小说的地方在于其情感的真挚,它的情感表面看起来很克制,其实内里是沸腾的,是热情洋溢的。小说中浩哥对老郑的友情,对小芮的那种朦胧的爱意,都很催人泪下。不知道其他人看后感觉如何,但是我在看到小芮被病魔击倒的时候,流泪了。

  《我是法医》读后感(三):想要看偏剧情的人还是算了

  感觉在这一本书里,对于连环杀人犯的描述不多,剧情不够悬疑小说里的多,爱情又不够爱情小说里的好,还有点毁三观。大哥,出轨就出轨,男主还要给自己找点老婆不在身边的借口。不就是看中人家同事年轻漂亮嘛…而这个女主在书中又没有对悬疑方面的剧情有什么推动,只推动了作者诉苦工作。那不如你直接写一本书叫:法医的不容易,不就好了。

  不是说不给写这些,问题是看一本小说,写的是悬疑,那就该更注重悬疑,一本这么点字的书写这个篇幅有点多。

  文笔嘛…有点像我自己的文笔,人物不够丰满,读完出来没有什么太深的印象,而男主冲动,我都完全不知道人家小姑娘是怎么喜欢上的了。可能太年轻吧。

  反正书中爱情我是很不喜欢的,案件也写得不仔细。

  《我是法医》读后感(四):博客体小说

  这本书是特点鲜明的“博客体”。

  就是作为博主有话要讲!感觉本书就是记录的法医的部分生活,有工作、家庭、情感等。不是构思好了要写书,设定好情节、节奏起承转合那种,想看精彩小说那种读者要失望了。私心认为不如王雪梅的《女法医手记》。

  如果你想看血腥,这里有。如果你想看靠推理破案,这里不多。

  我相信本书如实反映了法医的工作和心路历程。想了解法医工作的人应该看看。但是本书并不像早年著名电视剧《鉴证实录》那样把法医痕迹鉴定和破案结合得那么紧密而刺激。本书的案件要么是熟人做的,只是鉴定嫌疑人有没有定案的确实罪证。要么是不针对特定受害人的那种,靠运气破案。等案犯再作案,法医负责找证据那种。

  本书最扎实的一部分竟然是抢救重症同事的部分,一不留神还以为再看《急诊室的故事》。

  总之这本收录的案件一般。

  《我是法医》读后感(五):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在看《我是法医:面具》这本时,读者常常感到某名的悲伤,尽管也会为凶手残忍地剥夺他人生命的发指行径而愤怒,但更多的是淡淡的哀伤。将其归类为悬疑小说是不恰当的,小说最迷人的地方不是情节的悬念性,而是贯穿全书始终的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对生命可贵的浩叹,一种敢于解剖自我审视内心的真诚,一种直面法医宿命的勇气。跟随着作者寒光闪烁的解剖刀,冷峻清淡的笔触,深入到人体的肌理和文字的肌理中,读者为书中描绘的法医的命运揪心断肠;也为每个案件中的死者爱怜痛心。被他人结束生命可怜,自我结束生命可悲。每一个生命的都是可贵的,结束需要“不得不放手让它离去”的理由。

  小说有两条线,一条是围绕着碎尸案的侦破工作,另一条是主人公“我”与老郑的友情,与小芮朦胧的爱情。一边是鲜血淋淋的残酷犯罪,一边是温情脉脉的日常生活,两条线对比强烈,却又交织进行。这有点像好莱坞的灾难片,温馨的日常生活蕴藏着极大的危机,灾难在倒逼,生命在倒计时,随着时钟那喳喳喳的令人心悸的走动声,死神终于如期而至。在这条线中,小说以最血腥的碎尸案为中心,串起了一系列各有代表性、极富含蕴的刑事案件。无论是因日常的疏忽导致的死亡,还是精心谋划的残酷杀戮,死不可避免。这是一种可怕的,无可挣脱的宿命。但是当灾难真的降临,施暴肆虐时,观众又常常能在看似平淡的小细节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看到生的希望。小说就是在这两条线索的尖锐对立中,共同完成了对法医神秘世界的一次深入披露,塑造了以“我”——同事口中的浩哥为中心的一组丰满立体的法医群像。美丽善良的小芮、稳重细心的伟城、慈爱豁达的老郑,沉郁敏锐的浩哥、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小说中的“我”表面看来,做法医很多年,接触的案件少说有几千起,早就应该练就了一副金刚不坏之身。但事实上,“我”对这些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并没有司空见惯,每一次死亡,每一具尸体讲述的故事都让“我”唏嘘动容,心情激荡。在公众面前 “我”戴着公平、正直、理性的面具,但揭开面具, “我”敏感自负、冲动偏执。

  正如作者开篇所说的“在每个人的内心都藏有一头野兽”,主人公浩哥在小说中的无数个场合释放了这头野兽,并进行了真诚地自我审判。

  在护士裸死案、女教师坠楼案的结论报告遭到公众质疑时,愤怒也曾冲破“我”的理性,我“宅”在家里,用奋力击打网球的方式发泄心中的郁闷。

  在碎尸案因为掌握的线索太少,毫无进展时,“我”竟然期待出现下一个受害者,

  这显然违背了“我”的良知。为了缉捕凶手,替死者伸张正义,“我”难道应该拿一个人最珍贵的生命来做赌注吗?小说中的“我”诚恳直白地剖析了自己心中的“恶”。

  在听说老郑替“我”值班的夜里,因追踪凶手惨遭杀害时,“我”痛断肝肠,有过做外科医生经历的“我”,此时此刻,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两种职业的反差。法医和医生如同世界的两极,一个只与死者对话,一个尽力拯救生者。和被誉为白衣天使的医生相比,法医只在死亡发生后才出现,挽救不了任何人的性命,如同乌鸦般令人讨厌。

  老郑之死,令“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走上法医这条路就好像是小车错误地开进了涵洞,熄火是迟早的事情。浸淫在痛苦中不能自拔的浩哥,开始深深质疑自己的选择:如果早知道世人的误解、痛苦的死亡、血腥的罪恶、惨烈的牺牲……将伴随我一生,我还会做法医吗?

  然而,残酷仍在继续,为了读懂老郑的临终遗言,浩哥不得不解剖了老郑,只因他是法医,是***法医。解剖是法医的使命,但是面对亦师亦友的老郑,不能让他体面地离去,情何以堪?作者用爆出口的方式,赤裸裸地宣泄了心中积压许久的情感。

  这个世界也许再也没有人比法医经历更多的生离死别了,对生死, “我”以为自己会很豁达,但看到小芮遭遇疾病折磨,生不如死时,“我”却不愿放她离去。潸然泪下的浩哥突然明白了小芮长久以来对自己的脉脉情意。一边是与妻子 “持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一边是对小芮的因怜生爱,“我”陷入了巨大的情感冲突中。在真爱面前,一切理性的行为都是伪装,小芮的病生生撕碎了浩哥的心,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对法医这个职业的讽刺——“我”是法医,一个只管死后收尸的法医,却不得不面对挚爱的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关于这段感情,作者写得克制和隐忍,但是读者仍然能在冷静的文字之下感受到作者沸腾的情感,纠结的心境。

  当然,小说最后,作者还是和这个世界达成了和解,虽然和解带有某种理想化的色彩:“我”用老郑临终留下的证据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拖了半年的碎尸案得以告破;小芮得到了老郑妻子捐助的骨髓,获得新生;妻子明确了“我”的感情后,不计前嫌,愿与“我”携手度过余生。“我”与前辈经过一番触及灵魂的谈话后,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执念——

  善恶本相克相生。心中有恶,非罪也,实性也。只要它不至于扩张得太大,吞噬掉心中的美好和快乐。

  生命充满了太多的未知。但不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希望吗?

  爱若能珍藏,不必意拥有。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尽管世界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但我们仍要有勇气重新启程。 小说结尾处那一朵飘向远方的蒲公英,象征着“我”重新出发的生命。

  《我是法医》读后感(六):这个法医不太冷——张志浩《我是法医:面具》书评

  这个法医不太冷 ——张志浩《我是法医:面具》书评 华斯比 【接地气的法医小说】 这年头,人们常念叨一个词——接地气。连春晚都开始接地气了,或邀普通百姓登上春晚的舞台一展才艺,或演一些老百姓可能爱看的节目。 接地气,就是要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和利益,不能让自己高高在上,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 文学作品同样需要如此,尤其是作为通俗小说重要一支的悬疑推理小说。 国内原创悬疑推理小说,类型庞杂,种类繁多。诚然,不少读者喜欢看那些悬而又玄的探险、盗墓类型的悬疑小说,但往往写到最后,这些类型就变得虚无缥缈了,读者会觉得书里的故事离自己很远,因为无法亲身经历,所以显得遥不可及,从而丧失了乐趣。 我相信,在读者厌倦了那些华而不实的类型之后,会更加渴望一种贴近自己生活,脚踏实地的悬疑类型。而从目前来看,有一种类型越来越受到读者的亲睐,那就是由刑侦专业人员撰写的犯罪小说(如警察小说和法医小说),其代表作家和作品分别是: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和张志浩的《我是法医》系列。 犯罪小说为何受读者欢迎,究其原因当然是上面说到的“接地气”。此类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人们都有好奇心,而那些就发生在自己的生活里,发生在自己身边熟悉或不熟悉的案例,足以吸引读者的目光。 真实感是此类小说的重要特征,这里的真实感又体现在两方面,即故事的真实性和细节的真实性。 故事看上去给读者强烈的现实感,是因为这些故事大多取材于真实发生过的案例。雷米作为刑警学院的老师,可以看到国内外大量真实的案例;而法医张志浩,则亲身经历了更多的案例。两人在此基础上构建小说文本,故事的真实性当然不言而喻。 细节决定成败。故事的真实性也是要依靠细节来体现的,这一点对以警察和法医为主人公的犯罪小说更为重要。雷米和张志浩都是刑侦方面的专业人士,写犯罪小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此时这些专业知识恰恰是细节真实性的最好体现,它们既是案件勘破的重要保障,也大大提升了故事的真实性。 国内许多悬疑推理小说给人很“假”的感觉,原因就在于不少作者本身年纪尚轻,阅历尚浅,本来就对相关的刑侦专业知识不熟悉,却非要写专业性极强的小说,结果漏洞百出,弄巧成拙,贻笑大方了。另外还有一些小说讲到的一些作案手法虽然在逻辑上行得通,但却是在真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所以给人以不真实感。 张志浩最新出版的法医小说《我是法医:面具》就是这样一部“接地气”的小说。 【这个法医不太冷】 张志浩,原温州法医,国内开法医博客第一人。2006年2月,他在新浪开设名为“我是法医”的博客,讲述其法医生涯中遇到的经典案例,不到5个月,博客点击率就超过100万。2007年,这些案例被结集出版,书名就叫做《我是法医》。 《我是法医》讲述的都是真实的案例,通过作者波澜不惊的叙述,读者不但学到了精准的法医专业知识,而且开始思考故事背后的人性善恶。张志浩的文字像极了他手中的解剖刀,看似不经意地划开案件的表皮,却直至人性的深处。 “我是法医”目前不单是张志浩的网络ID,也在逐渐变成一个系列,一个文学品牌。经典案例集《我是法医》只是这个系列的第一季,该系列的第二季单行本《我是法医:面具》已经于2012年1月正式出版,此书堪称张志浩的自传体小说。 2008年,张志浩曾在《故事月末》第7至9期连载过一部名为《法医故事》的小说,这部小说几经周折,几番删改,就变成了眼前的这本《面具》。 《我是法医》到了第二季变成了法医小说,是值得庆幸的。毕竟小说要比案例集的受众更多一些,况且案例集讲述的全部是真实案例,但在我国有些案例是无法公开的,所以以小说“真实加虚构”的方式来呈现则更容易一些,作者在写作时也更容易放得开。 作为自传体小说,《面具》中人物和故事的真实性毋庸置疑。小说用冷静又不失温情的文字最真实最传奇地展现了法医工作者惊心动魄的岁月,塑造了以“我”——同事口中的“浩哥”为中心的法医群像:沉郁的浩哥、慈爱的老郑、美丽的小芮、细心的伟城,一个个人物塑造得有棱有角,栩栩如生,形象跃然纸上。 悬疑推理小说的读者最爱看的就是谋杀与死亡,而与这两者打交道最多的职业恐怕就要属法医了。我们经常在悬疑推理影视剧中看到这样一幕:一名法医刚刚解剖完一具尸体,就坐在尸体旁边开始吃饭,完全没有任何的不适应,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 “做法医最起码的心理素质是要敢于直面死亡。”正是如此,在无法真正了解法医的大众眼里,法医总给人冷若冰霜的感觉,他们看淡生死,只在有死亡发生的地方出现,所以才有人把法医比作乌鸦。 然而,这些只是不了解内情的人对法医这一职业的偏见。但《面具》则给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法医生活的契机。 “死亡终结了他们的痛苦,对我们而言,煎熬还只是开始。”这不是一句耸人听闻的话,而是法医必须直面的残酷宿命。 小说中,当法医们为连环杀人案无法侦破而备受折磨时,怀揣着的到底是怎样一种心境呢? 作为法医,职业思维告诉我们,这个案件还需要下一个受害人,现在我们手上的线索还实在太少;但作为常人,我简直唾弃自己的想法,因为这样想我根本是在拿一个人最珍贵的生命来做赌注。赌自己最后能成功破案。 我是应该企盼有下一个受害人,还是应该祈祷不再有命案发生呢?这个问题简直是一个恶魔,它在不断地拷问着我的灵魂。 其实,看淡生死的法医是最具悲天悯人情怀的一类人,他们最知道生命的可贵,藏在他们冰冷的面具下是一颗炽热的心。他们要始终保持冷静,用他们的智慧还案件以真相,还死者以清白。 在这里引用网友马兰花开的诗句:用血与火去淬炼/正义与公允的价值/即使如千年冰雪般的双手/也有着炙热的温度 这个法医不太冷。 【剖开人性的面具】 作为一部小说,《面具》不够精致。也许是因为这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像很多初涉长篇创作的作者一样,没有事先规划写好提纲,而是信马由缰地随意写下去,写到哪里算哪里。 《面具》的结构其实很简单,以一个连环杀人碎尸剥皮案为主线贯穿始终,中间穿插护士裸死案、女教师坠楼案、小区灭门案等一系列小案件,作为调剂。 从案件的复杂程度上看,这些小案子都不太难,只是需要法医细心些,就可以勘破,看不出它们和主线故事有何紧密的联系,似乎只是一些用来做点缀的平常随意的案子罢了,就连那个连环杀人案似乎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 单纯从故事的角度看,《面具》其实也很平淡,也不太考虑起承转合,结局也没有什么逆转,只是水到渠成而已。 但就是这样看似平淡和平常的小案子小故事,却能给人震撼心灵的触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通过《面具》,我们似乎可以窥测到作者的写作目的,不是为了讲多么惊天难破的大案子,只是尽量真实地描摹法医的日常生活,通过生活的点滴来展现法医群体的生存状态(耐心寻查案情真相的同时,还要默默承受着来自上司和群众要求尽快破案的双重压力),以及命案背后真实袒露的人性善恶。 连环杀人案告破,让人们知道了那个杀手之前之所以可以逍遥法外,是因为他有一面华丽的面具可以作为伪装,那面具下隐藏的是他不堪回首的过往以及被人性之恶吞噬的灵魂。 而我们作为普通人,却也是戴着面具在生活,我们把内心真实的想法隐藏在面具之下,留给外界的都不是真实的假象,苦辣酸甜只有自己知道,艰难困苦也要一个人来承担。 也许我们应该试着摘下自己虚伪的面具,让别人走进自己心里的同时,也走进别人的心里。也许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少一些遗憾吧? 最后,连环杀人案都已经破了,但读者悬着的心却依然没有丝毫的放松,可以说那个时候,牵着读者鼻子走的已经不是什么案子了,而是人物的命运以及情感的归宿。 浩哥和老郑的师生情(可以看做是父子情),和小芮之间朦胧的爱情等,这些情感看似平常,但在读者看来却是最为深刻的,深刻到让他刻骨铭心。 在看完当初《法医故事》连载的多年以后,我重读了这本《面具》,看到小芮和病魔抗争,我依然会亲不自禁地落泪,最后还是要忍不住问一句:“小芮后来怎么样了?” 2012年3月3日 写于上海

《我是法医》读后感10篇

查看更多法学类相关内容,请点击法学类
推荐访问:读书笔记 法医秦明
作文 论文 简历 文秘 合同 文库 计划 总结 体会 报告 策划 材料 公文 礼仪 思想 党团 演讲稿 企事业 发言致辞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