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

2016-01-08 │ 初中作文

篇一:品德教育让生活更美好

品德教育让生活更美好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解读

东营市胜利第四十六中学 孙成娟

2016年9月,新学年伊始,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面临巨大变革,教材由原来的《思想品德》变为现在的《道德与法治》,将法治教育与品德教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突出“品德教育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下面笔者就新教材编写与修订的有关问题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新教材突出“品德教育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品德教育让生活更美好,既指教育目的(目标),又指教育内容,融合到教育的过程和环节中,这一理念,在教材的编写中得以较好贯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设计思路是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思想品德课程要更好地实现国家社会需要和个人成长发展需要相统一。面对复杂而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如何帮助学生在社会问题面前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给学生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思想品德课程应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突出教育内容中保护个人生活、促进个人成长和促使经济社会发展的道理。 其二,要把教育内容的重点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和价值标准上,放到行为能力培养亦即“怎样做”“怎么办”上。

其三,要选取有教育意义、有价值的案例、故事、调查资料等生活素材,赋予学生生活的正能量。

归结起来,品德教育最终指向是价值观和价值标准教育,是要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是要塑造学生的德性和健康人格。

二、 新教材严格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进行编写,将

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

《道德与法治》教材严格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来进行编写。其一,牢牢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 ,紧围绕“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课程核心,并以此作为一以贯之的追求;坚持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的基本理念。以初中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作为设置的基础;落实课标“教材编写建议”,如坚持正确导向、突出与生活的联系、倡导以主题方式呈现课程内容等。其二,严格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规范行为习惯,培养法治观念;践行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坚定捍卫者。

教材编写高度重视严格落实“课标”“大纲”法治教育要求,除8年级下册设置法律专册外,三年制教材每册都有法治教育主题单元,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走近法律,与法同行”即是法治教育主题单元,另外本册几乎每一个单元都适时融入法治教育内容。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中,为实现单元主题目标,本单元以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同时整合了国情和法治等方面的内容。在国情方面,在阐述学习对良好品德形成的作用时,进行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分析学习重要性时,明确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青少年的要求;在引导学生面对新期待时,渗透了关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人才观念的变化等内容。在法治方面,融入了公民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内容。

三、教材基于学生品德发展,以生活逻辑为主整合课程内容,构建教材内容体系

新教材在课程目标的统领下,以生活逻辑为主整合教学内容,坚持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生活逻辑强调的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为基础,遵循学

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需要,关注学生的关注,往往采取问题式的内容结构。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关键词集中体现中学生的生活逻辑需要。

2、在课程目标的统领下,针对实施课程目标的关键词,以生活逻辑为主整合教学内容。

新教材 以“我--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与世界”的关系为主线,在生活主题单元的架构下,进行整体上的有机整合和局部相互渗透性整合。三年制教材:共28个生活主题单元。其中,七年级上下册各5个单元,八年级上下册各5个单元(下册为法治专册),九年级上下册各4个单元。 四年制教材:共 29个生活主题单元。其中六年级上下册各3个单元,七年级上下册各4个单元,八年级上册4个单元,八年级下册5个单元(法治专册);九年级上下册各3个单元。

关于教材教育内容的整合,概括第说即是:以生活逻辑为主,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以“我

与他人

与世界”的关系为主线;在生活主题单元的架构下,进行整体上的有机整合和局部相互渗透性整合。

教材的基本框架,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如下图所示:

四、新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好地坚持“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帮助学生架起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人是生活中的人,品德源于生活,良好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生活。生活本身就是极富意义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复杂多样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的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等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品德教育的最终指向是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使自己的生命更精彩。因此,德育课程知识学习的逻辑体系应孕育在生活中,教学应注重讲究生活的逻辑,教育应回归生活,实现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架起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德育课程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编写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呈现教育内容。

在教育教学中,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一)从生活实际当中提炼出学生普遍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成长、发展所需要的,也是他们将要面临和应对的。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二)提炼出生活实例,生活实例要贴近学生、针对性强、有震撼力、触动学生心灵、有启发教育意义。如:在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教育的过程中,建议选取具有感染力的典型人物及事迹,如每年中央电视台评选出的“最美孝心少年”。(三)提炼出反映时代发展和生活变迁的材料。(四)注重活动引领,在活动中呈现教育内容。 五、对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

(一)用辩证的视角看待教材。要想使用好教材,第一位的是需要对教材有正确的态度,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教材,全面、发展地看问题,克服在教材使用上的片面性。 (二)善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教师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法治教育大纲,深入研究教材。 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对生活的期待去阅读教材。 3.在学生阅读中发现学生的关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注重发挥教材的引领功能。其一是目标引领,其二是活动引领,其三是基本观点和价值标准引领,再者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引领。

篇二:我是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

我们是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

我们认为,一般品德好的孩子,学业成绩差不到哪里去,所有我们从小就非常注意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大概总结有以下几条。

首先,我们会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威信,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比如说我们家长做到孝敬好自己的老人,孩子才可能孝敬你;我们会在公车上遇到老人、残疾人和孕妇都要主动让座,孩子从小就有了助人为乐的意识;从外出郊游不乱扔垃圾,注意节?a href="http://www.850500.com/zhaoshangjiameng/"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加盟玫绲刃∈屡嘌⒆拥幕繁R馐丁N颐侨衔赖率歉腥镜牟皇墙痰嫉模裱淖饔檬俏耷畹模页さ娜烁窳α渴桥嘌⒆恿己孟肮咦钪匾慕逃蛩亍?/p>

其次,我们明白,爱孩子,就是要尊重信任孩子,培养孩子不说谎话、有错就改的好品质,教育孩子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正错误。要使孩子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我们家长教育的态度,如果对孩子的过错一味指责,是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我们发现孩子说谎时,就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如孩子要买彩色笔画画,遭到家长拒绝,结果孩子背着家长私拿邻居家的;有时孩子做错了事怕挨骂挨打而说谎;有时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说谎等等。若是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批评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用信任赢得信任;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自信;要通过细心的观察,倾心的交谈,悉心的照顾,耐心的帮助,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心灵的需求,

使孩子与父母面对面敞开心扉,互诉衷肠,并坚信孩子上进的愿望,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第三,鼓励孩子与他人相处,培养孩子大方好客、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在与人相处中要求孩子必须懂礼貌,对父母家人也不例外,对人彬彬有礼是对小孩子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从小就要求孩子做到尊敬老人,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不骂人,不讲脏话;大人讲话不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乱翻东西等等。 第四,作为家长,我们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能够充分达成一致,互相支持,不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另外,我们还努力培养起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衣、洗脸、刷牙、吃饭、收拾床铺、玩具等,培养孩子生活的条理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为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打下良好基础。

当然,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更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我们会在今后就孩子教育的问题多和老师沟通,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篇三:浅谈生活中的品德教育

浅谈生活中的品德教育

生活中的品德教育是指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部分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生活实在化。《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认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品德教育生活化时代的品德教育更加贴近于生活,使得教育进一步起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更加明确地指出教育的生活指导性。品德教育的生活化过程中有许多方面都是对传统品德教育的一次新的较量,这使得品德教育的开展有了新的改变,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年多的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对于品德教育生活化的理解与体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起点生活化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沟通关系,教师除了改变课堂是“电视剧”,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旧观念;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以外,更应让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真正“生活”起来,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真正的需要。因为生活内容是书本内容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对社会生活也缺乏经验。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少量经验,结合他们的现实生活,分析实

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生活经验。教师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原有认知、情感、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骑自行车要遵守交通规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当有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没有得到处罚时,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结合学校下发的《安全伴我成长》手册,把教学重点放在“今天我指挥交通”上,结合游戏“红灯、绿灯、小白灯”,让学生用安全主题班队会上刚学到的交通规则进行指挥,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之时也增长了见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去解决生活问题,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这样的活动使教学起点生活化。

二、教育资源生活化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只是一种生活的过程。教师绝不能将品德从孩子的实际生活中剥离开来,要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学生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让学生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一位教师在上示范课——《我们一起做》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请小朋友们四人小组合作拼图,比一比哪组拼得又快又好。学生们便开始动手拼图。在拼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拼图并非普通的拼图,那是源自孩子们自身的照片呀。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学生当然拼得乐此不疲。教学进行得十分顺利,大家体验着“一起做”的愉悦。

又如,在教学《我爱学习》时,整合语文课资源,让学生读课文,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让学生结合自身、回顾自身的经验,在课堂上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让学生说说在西瓜球身上学到了什么知识?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谈自己身边的事,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学生兴趣盎然。再通过区分“生、熟鸡蛋”的小实验,让学生动手做做,最后通过打鸡蛋检验,达到上课的高潮。这样,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品德课堂还原生活,同时课堂资源又是源于生活,通过实践,又高于生活,最终发展生活。

“教材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是新课标下的一个新概念。这个话题需要教师对其创造、加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活,在感受中提高、发展。

三、抽象道理生活化

《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因而,教师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性,而且让学生真正地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珍惜童年生活的价值,去改善、促进他们正在进行的生活,进而得到各种美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从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向英雄学习》一课时,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一查书籍、网络、报刊、杂志等,收集爱国小英雄的照片和故事,或调查访问当地一些老前辈的英雄事迹。从中体验到我们要向爱国英雄学习,从小热爱祖国,学好本领,长大了为建设祖国,保卫祖

国出力的爱国情感。

我在教学《做事不拖拉》一课时,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救人、救火、耕作等场面,抛出问题:假如谁拖拉了??将会发生什么后果?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假如医生拖拉了,病人就会面临死亡。”有的说,“假如农民拖拉了,农作物就会错过生长的最好时机,不能春种秋收,我们就吃不到香喷喷的米饭了。”有的说,“假如农民拖拉了,田里的青菜就会被虫子吃掉,农民就没有好收成了。”面对火灾,孩子们说得更加激烈,“假如消防队员拖拉了,房子就烧毁了,可能性命都没有了。”“假如消防队员拖拉了,火势还会蔓延开来,把房子上面的电线也烧着了,我们国家就损失惨重了。”“假如消防队员拖拉了,那么加油站的火会越烧越旺,然后爆炸。”让学生通过假想,进行一次体验和撞击,从而认识到抓紧时间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读读各行各业的人和古人对时间的认识——医生说:时间就是生命。农民说:时间就是丰收。工人说:时间就是产品。消防队员说:时间就是胜利。我们说——时间就是一切。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来认识时间的重要性。最后,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寒号鸟》,让孩子们在“寒号鸟”的冻死中,得到感悟,切身体会到抓紧时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样,就把书本中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学生易学、易懂。抓住教育契机,把抽象道理生活化,实施无痕教育。

四、重在实践,走向生活

“纸上得来总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教师的千言万语的说教

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为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从生活中选择专题,让学生在延伸的环节中亲历感悟,通过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和感受生活的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源远流长。品德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整合教育资源,密切结合学校实际、学生思想实际和教学内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着生活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方向开拓创新。因此,我们应尽量引导学生放眼周围的生活世界,发现生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我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安排学生在课前去寻找春天。上课一开始,就播放语文课《找春天》的录音,让学生沉浸在春的芬芳中。紧接着,我问学生: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他们都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到的春天。有的说,“我看见小草探出脑袋了。”“我发现柳枝头上吐新芽了。”“我看见小麻雀飞来了,它是春天的使者”等等,孩子们的感受多么真切啊!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结合《我和春天一起玩》一课,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在一次《主动做家务》的教学中,执教老师摆脱了空洞的理论说

品德教育

查看更多初中作文相关内容,请点击初中作文
推荐访问:品德教育的内容 学业指导
作文 论文 简历 文秘 合同 文库 计划 总结 体会 报告 策划 材料 公文 礼仪 思想 党团 演讲稿 企事业 发言致辞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