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2016-05-14 │ 高三作文

篇一:2017届惠州市高三第二研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和参考答案

2017届州市高三二调文综历史试题

24.中国古代的五德终始说,包括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相克)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两个系统。作为一种解释王朝更替和历史变易的学说,它用以弥补政权更替中自然证据的不足。根据下图,推断秦、汉两朝的德性应是

A.火德、土德

B.金德、火德C.水德、土德D.土德、木德

25.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C.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

D.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

26.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B. 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

C. 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D. 部曲奴婢的社会地位下降

27.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证 。据此分析叶适

A. 主张万物皆理B.反对空谈性理

C.提倡经世致用D. 否定格物致知

28.下图为中国近代某时期政府发布的文告。根据所学推断该文告应发布于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辛亥革命期间

C.新文化运动期间D.北伐战争期间

29.下表为1882年股票市场行情(部分),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

(转自田永秀:《1862-1883年中国的股票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二期)

A.军事工业收益日渐增长B.民用工业发展势头良好

C.民间资本主导地位明显D.民用工业资金得到解决

30.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鄂豫皖赣闽等地大力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A.受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B.试图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C.企图抵制中共农村革命的影响 D.把经济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

31.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在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部分行业试办托拉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建立了如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等一批专业性大公司,到1965年,全国工业产值比1962年增长8.5%,成本降低了9.5%。这表明党中央

A.开始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B.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优先发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D.初步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32.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

A.民主机构相互制约 B.公民集体广泛参政

C.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D.公民权利日渐扩大

33.卢梭认为在民主国家,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主权不可转让、分割,也是不能代表的。

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对卢梭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B.与雅典的民主制本质相同

C.赞同三权分立的思想 D.可能导致侵犯人民的自由

34.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需要解决苏联经济尽快工业化的市场任务,然而工业化对于每年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的要求远比新经济政策能给与的要多得多。这表明新经济政策

A.恢复了国民经济B.冲击了国有企业

C.滞后于形势发展D.推动了一五计划

35.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中指出:“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与凯恩斯主义理念相一致 B.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重视

C.反对私有制,推崇公有制 D.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极权政治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美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导致传染病横行,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呼声强烈。内战后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1870年至1890年市政卫生局开始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一些城市还从正规部队中招募组建卫生监督部队;政府还吸引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甚至儿童参与到垃圾处理工作中;同时一些专家呼吁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疫”工作,1878年国会通过《国家检疫法》;70年代细菌理论的出现为城市检疫,消毒提供了理论指导。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死亡率的下降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卫生改革》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1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给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12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运动,它包含了对民族的理性认知,也蕴含了巨大的非理性的情感表达”。它往往从本民族的认同、归属和利益出发,充分肯定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排斥或否定其他民族的利益。因此民族主义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它具有反对民族歧视、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的理性情感,而另一方面它的非理性即自私、狭隘、利己和排他性却盘根错节于民族主义的肌体。这种二律背反,使得民族主义在国际格局中的演变中始终起着“双刃剑”的作用。

——刘玉华《论民族主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同治初年,曾国藩上奏称:淮南盐课甲于天下,自太平天国起事以来,长江道路不通,两淮票运亦坏。两江总督怡良曾实施就场抽税,但收税极少,现在每年所征课银,较全盛时尚不及10%。现在江路肃清,运道畅行无阻,所有两湖、江西各岸自应设法运盐济售,力图整理。然整顿的困难有二:一是邻盐侵灌太久,江西口岸则食浙私、粤私及闽私;湖北口岸则食川私及潞私,引地被占将近十年。二是沿

途厘卡太多。淮盐出江,抵达湖北、江西口岸前,层层设卡,处处报税。……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淮南盐务取得了一定成绩。淮南同治三年上半年共收课厘银506320余两,又收盐厘钱115400余串。而且以往商人完课之外,并不完厘;现在则是厘重于课。在盐商负担日重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尤其可贵。曾国藩颇为自得地宣称:“江西销路渐次开通,湖南新盐售销亦颇畅旺。”通过行政权力,强行规定销售价格,从而确保税收,这一做法虽深得朝廷赏识,但无疑显示出曾国藩之对于市场经济调节力量的深刻怀疑。

——摘编自倪玉平《曾国藩与两淮盐政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曾国藩淮南盐政改革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曾国藩的淮南盐政改革作简要评价。(6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一战后,德国战败,它对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威胁结束,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的唯一强国,此时,英国均势政策的特征表现为“扶德抑法”,出现了对德国“绥靖”的端倪。30年代后,法西斯势力在德国崛起,希特勒玩弄手腕,把自己装扮成和平主义者。1935年德国宣布重整军备,1936年进军莱茵区,撕毁了《凡尔赛和约》和《洛加诺公约》,国力迅速提高。英国的绥靖政策变“扶德抑法”为如何对付德国,到1937年,一整套有别于以往绥靖政策的绥靖政策形成,它以向德国妥协为中心,以维护欧洲和平现状为目标。张伯伦奉行的绥靖政策是一种“同时运用警棍和胡萝卜”的双层政策,大刀阔斧重整军备,同时对德国持妥协和姑息的态度。以做交易的手法,满足德国的部分利益来和德国进行外交周旋,这种状况延续的结果就是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的签订。1939年9月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绥靖政策以失败而告终。

——王宇博《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绥靖政策的变化及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9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英国的绥靖政策。(6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王充(公元27—约97年),东汉人,家境贫寒,青年入太学读书,在地方做过小官,30岁后辞官家居,潜心著述。在天人感应说,谶纬之说甚嚣尘上之时,他却强调天地的自然物质属性,认为天地的运动是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不具备任何精神作用,并对当时流行的刘邦母与蛟龙感而生刘邦的传说大胆提出异议。他强调“人之所以生者,静气也,死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只有“明死人无知”,才能定“厚葬无益”。王充很少偶像崇拜。为了求真求实,他把质询的矛头指向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问孔》中,他揭示出孔子学说中的多处矛盾。

但王充在人的穷通祸福和社会的治乱兴衰上,说人“有死生寿夭之命,亦有贵贱贫富之命”,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懂得在社会本身寻找原因,这是王充思想的最大弱点。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充的主要思想。(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充的思想。(6分)

惠州市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40、答案:

(1)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先进思想的传播;传教士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租界的示范引领;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的发展。(6分,答到其中3点给6分)

美国:工业革命推动,近代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长快;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公共卫生状况恶化;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答出3点给6分,答出4点给7分)

(2)影响:改善了环境卫生,有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改变了城市面貌;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6分)

启示: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6分,答到其中3点给6分)

41、【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示例一:

论点:民族主义具有理性情感的表达。(2分)

论证:在西方,民族主义产生初期,在各国反封建、反教会,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现代意义上的英、法、意等国的建立。(4分)

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及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中国民众逐渐觉醒。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团结一致,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4分)

结论:民族主义在反对民族歧视、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分)

参考示例二:

论点:民族主义具有排它性(2分)

篇二:《通往奴役之路》书评

《通往奴役之路》书评

一、《通往奴役之路》的背景及其价值

哈耶克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他作为当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饱受分属不同阵营的人文学者,乃至政治家的推崇和批判。他于1918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后分别于1921年和1923年获得了维也纳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和政治(社会)学博士学位,而他的学术生涯却是从经济学起步的,在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米塞斯的影响下,他首先成为了一名经济学家,并曾在 20 世纪 30 年代,“作为一名理论经济学家,从奥地利学派的角度,为商业周期理论和货币理论作出了一些贡献。”1

作为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的杰出倡导者,他在关于梅纳德·凯恩斯《货币论》(1920)的论战中败下阵来,从那开始他丧失了一流经济学家的地位。但这一经历却使他转向政治哲学、法律理论和思想史的研究,并且在这些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他作为一个“自由意志论者”的名声广泛传播,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经济学领域,成为持续影响西方学术世界半个多世纪的大思想家。不过,作为一名伟大的经济学家,其地位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得以恢复。当时,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走向低潮,福利国家政策实践的结果令人反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凯恩斯主义坚定的反对者,他的经济学说也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于1974年,鉴于哈耶克“在经济学界自亚当·斯密以来最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至高无上的地位”2,他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以此为背景,此后,哈耶克无论是作为政治哲学家还是经济学家都声名远播,他的新自由主义观点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美国,他成为正在兴起的“公民拥有充分自由权”运动的领袖;在英国,连保守党的领袖,后来成为联合王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也自称是哈耶克的信徒。

据哈耶克自己说,他早期信奉社会主义,而自从 1935 年,《集体主义的经济计划》的出版和 1936 年《经济学与知识》一文的发表,他十分明确地与社会主义思想告别了,而转向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由于“日益深切地体会到,对我们时代诸多迫切的社会问题的回答,最终须取决于对一些基本原则的1 [英]安德鲁·甘布尔著,王晓冬、朱之江译:《自由的铁笼——哈耶克传》,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2页。

2 [英]马克·布劳格著,吴雅杰等译:《20世纪百名经济学巨匠》,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第106页。

认识,而这些原则实超出了专门的经济学或其他任何其他专门学科的范围。”3以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为标志,哈耶克从经济学领域转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与政治理论研究。《通往奴役之路》为他赢得了非凡的声誉,从此以后,哈耶克就被看作是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自20世纪40年代起,直至其去世,哈耶克一直从学术体系阐述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推动自由主义的复兴。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一般认为是哈耶克的成名之作。在该书出版前,在经济学家的小圈子以外,他几乎不为人所知。《通往奴役之路》的出版改变了这一切,使哈耶克名声广为传播。

《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的转向之作。该书标志着他将研究的重心渐渐由纯经济学理论转向社会哲学,注重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自由”、“平等”、“竞争”。他开始深入思考一个超出了单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现象。他所提出的那个纯粹知识论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能否达到它为自己设定的理想目标,开始演变为一个视野更为宏大的问题:人类在思考如何改进自身的社会处境时,何以会普遍地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支配?这与该书的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一战”的亲身经历使哈耶克对战争残酷性理解得更具体,使他对法西斯更加痛恨。他渴望世界和平并发誓要为世界和平探索出一条真正的路来。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在经济领域的努力是不够的,因此,他转而研究社会哲学。

《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的奠基之作。他的《自由宪章》、《自由秩序原理》和《法律、立法和自由》等后期著作的中心意图是要阐明: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经济协调在本质上要优于通过官僚体制对社会进行的政治协调。因此,他主张尽量减小政治和政府的作用。而这些观点可追溯到他在《通往奴役之路》中阐发的主要思想:社会主义迟早会导致极权主义。正是《通往奴役之路》奠定了他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中的地位和声誉,“《通往奴役之路》出版后,在全球获得了热烈的响应,并深刻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进程”。

通过这样的认识,可见《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的重要代表作,如果不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就很难把握哈耶克的思想脉络,难以窥清新自由主义的窠臼。

3 [英]哈耶克,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上卷),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4页。

二、《通往奴役之路》的主要观点

《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各种著作中最为公众熟悉的一部,由于本书激烈的反社会主义立场,也使哈耶克得到了顽固的右翼思想家的名头。甚至在《通向奴役之路》出版时,从社会主义拥护者到资本主义改良者,甚至到祈求政府救助的贫民,无不对他予以抨击。其书论述了市场与计划两个方面,旗帜鲜明地告诉人们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通向奴役之路”,唯有走市场之路,方可摆脱奴役。

在本书引论中,哈耶克大声疾呼:西方世界的民主国家有重蹈德国覆辙的危险。一股推崇社会主义之风,正在这些国家到处弥漫,而作为文明基础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却渐渐被人淡忘。哈耶克这里所说的个人主义,不是指惟我独尊、自行其是,而是充分尊重个人的兴趣和选择,每个人都能各显其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自由也不意味为所欲为、无所顾忌,而是说人们做每件事情,都是出于自愿,并不是被强按着牛头喝水,身不由己。

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是对自由的最大威胁,它天生就具有独裁主义倾向。以自由为灵魂的民主主义,势必与社会主义水火不容,它们除了“平等”二字以外,别无共同之处.但即便是平等,二者也有云泥之别。民主主义是从自由中寻求平等,而社会主义的平等,只能是从奴役和抑制中实现,因此社会主义的民主,只是徒有虚名。在书中,哈耶克还引用了托克维尔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民主和社会主义除了‘平等’一词毫无共同之处。但请注意这个区别:民主在自由之中寻求平等而社会主义则在约束和奴役中寻求平等。”4

哈耶克坚信,私有制是自由的最重要保障。在竞争的社会里,穷人的机会比富人的机会所受到的限制要多得多,这一事实丝毫也不影响另一事实的存在,那就是在这种社会里的穷人比在另一不同类型的社会里拥有很大的物质享受的人要自由得多。只有在竞争制度之下,才能够单靠自由而不靠有势力者的恩惠获得成功,只有在竞争制度下,才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挠他谋求致富的努力。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仍比一个只有得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要好些。

在哈耶克看来,一切类型的计划经济都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并没有多少区别,它们都是集体主义。哈耶克认为:迄今为止,对配置资源来说,竞争最为有效,计划是与竞争鲜明对抗的,它只有被用来弥补市场缺陷时,才能4 [英]哈耶克著,王明毅等译:《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与竞争结合起来。如果完全限制竞争而用计划取而代之,那么结果必将一塌糊涂。哈耶克历数了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计划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在市场经济中,信息浩如烟海,情况复杂多变,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面面俱到,考虑到所有相关因素,因此,分散决策势在必行,由当局用单一的计划来控制经济,只会弄巧成拙。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从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到斯大林的共产主义,都无可避免地会迈向专制极权。哈耶克认为:实行中央计划的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小团体(统治阶级)决定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发放,由于没有市场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这个小团体无从得知正确的情报,也因此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分配资源和产品。对于经济计划在实践上的不同意见、加上中央计划者在分配物资上的不断失败,最后将导致计划者开始运用高压的强迫力量以维持计划的实行。哈耶克进一步主张,社会大众会感觉计划的失败是因为国家权力不够、无法有效推行目标所造成的,这样的感觉会使大众开始投票支持中央集权, 并会支持那些看似“可以让计划付诸实现”的“强人”攫取政治权力。哈耶克认为,在经过这一连串的恶化后,一个国家将会无可避免地转变为极权主义。对哈耶克而言,“通往奴役之路”代表了国家进行中央计划的开端,随著自由市场制度的瓦解,所有个人的经济自由和人身自由都将化为乌有。因此哈耶克说,独裁和计划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随,形影不离。政治上的专制,又会产生“当代蒙昧主义”。所谓“当代蒙昧主义”,是指“思想的统一性”。在中央计划体制下,当局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总是开动一切宣传机器日复一日地向人们灌输同样的思想。结果全体人民形成了同样的思想模式,最后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思想支配一切。“当代蒙昧主义”之所以站得住脚,主要在于当局炮制了一种“高尚的谎言”,使得人们相信:当局要建立的道德标准.是惟一正确的;当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正是他们所希求的。

要保障个人的自由和自生自发的秩序,最重要的政治条件就是宪政。法治是宪政的最基本原则,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剥离掉一切表层之后,自由主义就是宪政,亦即‘法治的政府而非人治’的政府”。5何谓“法治”呢?哈耶克在本书中,对它有一个定义,“法治的意思就是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使得一个人有可能十分肯定的预见到当局在某一5 [英]哈耶克,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上卷),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7页。

情况中会怎样使用它的强制权力,和根据对此的了解计划它自己的个人事务。”6这就要意味着,政府除了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以外,不得对个人实行强制,同时也意味着法治是对政府权力的限制。计划经济与法治背道而驰,在法治社会里,“除规则所禁止的以外,一切事项都为许可”,而在计划社会里,必定是“非经特殊许可,任何情形都将被禁止”7,因此计划经济是通向奴役的道路。

三、本书的不足之处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哈耶克撰写此书的那个时代,是大家都对资本主义丧失信心的时代,对古典自由主义的那一套已经全然摒弃,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制度受到广泛的额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但哈耶克逆潮流发声,认为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这一论点是从休谟、亚当·斯密和苏格兰历史学派那里继承过来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由此出发,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于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内追求私利,相反,它应依赖于一套复杂的法律、道义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这套框架的特点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认同。

这部著作从问世直到今天,一直在学术界中存有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本书本身的内在悖论。众所周知的是,哈耶克这本书的观点来源于关于市场和其它非主观设计的制度所具有的“自发秩序”的特性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哈耶克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不可避免地陷于社会进化和团体选择的争端之中。他对选择机制特点的论述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并不总是清楚的。这些论点的非理性特征与其高度理性的几近乌托邦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 6

7 [英]哈耶克著,王明毅等译:《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页。 [英]哈耶克,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上卷),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303页。

篇三:通往奴役之路论文

简评《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报告

摘要: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也正是这本书奠定了其声名鹊起的地位。在1929-1933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开始逐渐地对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市场失去信心,转而对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的“救世良方”进行追捧。而哈耶克以一种高度的理性向世人警告道:计划主义不是一条通往民主自由的道路,而是一条通往极权独裁的奴役之路。他讴歌渐渐被人抛弃的自由主义,呼吁人们自由主义才是欧洲文明的灵魂所在。哈耶克的这一著作对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为政治意识形态中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关键字:

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 计划 自由

正文:

一、《通往奴役之路》主要思想概括

哈耶克于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直接出发点是向英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和工党领袖发出警告:他们的政策和理想与国家社会主义实质相同,其后果是失去自由走向奴役。[1]他首先指明自由主义正在逐渐被世人抛弃,人们纷纷向往社会主义与计划主义,但社会主义一开始就具有独裁主义的性质 [2]。社会主义承诺的民主社会主义只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自由主义在本性上与社会主义存在根本的冲突,社会主义不是通往自由的道路,而是通往奴役的道路。在第三章《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通过肯定个人主义来批判集体主义,他指出社会主义意味着废除私有企业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创造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中央的计划取代了企业家,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是集体主义的一个变种,与以个人主义为重的自由社会背道而驰。

接下来,哈耶克反驳了“计划的不可避免性”这一观点,他认为现代社会越复杂,就越依赖于自由竞争,就越不可能用计划控制,想要借中央计划来实现理想,仅是出自计划者狭隘的看法。若允许这些人对社会进行计划的话,将会非常危险。关于民主与计划的关系,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与民主互不相容——作为计划的集体主义控制社会、整合资源,否定个人价值。如果推行这种价值体系,除了独裁别无他途。计划主义是最为典型的极权主义,而只有在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内,民主政治才是可行。在

第六章,哈耶克探讨了计划与法治——法治作为形式或实体的法规,它的基本含义是人民用以制约政府以维护自身权利的工具。哈耶克明确认识到法治首先意味着政府本身和任何公民一样要受预先制定的法律规则尤其是宪法所约束。可是在一个有计划的社会,法治不能保持:政府集中管理经济活动而使用强制权力,这就会跳出法律限制,实质上是专断的行动合法化。计划经济由国家全面管制经济生活,个人没有平等的权力,从而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法治。所以没有了法律约束的经济控制必然会导致极权主义——哈耶克认为:控制经济必然造成无孔不入的全面压制,它会对人类生活中的各个部分与各个层面进行控制,最终导致现代最为残酷的极权主义。接着,哈耶克论

述了计划经济下的不平等。他认为计划经济下的极权政府会产生人为的不平等,极权社会中政治权利渗透到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层面,这必然造成人身控制,同时也形成一个以权力大小划分的等级式的社会。

在第九章《保障与自由》,哈耶克区分了人人都能够得到的有限度的保障与牺牲个人自由的绝对的保障后,警示地指出:要想达到对某种经济地位的保障只有一种方式——按军事组织方式组织社会。显然,对保障的普遍赞同可能是对自由的最严重的威胁,因为越试图用干涉市场制度的办法来提供更充分的保障,有些人就越缺乏保障。他指出凡是愿意放弃基本自由以换取少许暂时保障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保障。随后哈耶克指明了计划经济的当政者具有的性质——最坏当政者,最坏当政者能够控制国家政权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集体主义下群体的道德与知识水平欠缺,易受当政者控制;二是社会主义完全忠于的倾向让所有人只认同一个价值标准;三是煽动者划分敌我,借为集体谋利的借口无恶不作,否定了一切道德价值。在第十一章哈耶克讲述了计划与思想的问题,他认为极权主义国家的宣传工具口径一致,让全体人民思想一致化;民主国家的宣传则是多元独立的。如此一来,极权国家的人民就会丧失思考的能力,最终失去理性。

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哈耶克分析了纳粹主义的社会主义根源,点明了民主国家中极权主义观念的蔓延,反驳了集体主义所号称的牺牲经济利益以追求理想得到的目标的观点。最后他提出了对国际秩序的展望,认为联邦原则能够发展处一种好的秩序,避免国际层面的计划与强力统治。

二、对《通往奴役之路》的评析

学界关于此书的论证与内容有着许多不同的争论而且褒贬不一。所以针对哈耶克的著作,本文从知识性与现实性两个个角度来评析。但本文的评析角度仅仅是作者个人的观点,哈耶克的作品可以从更多的视角进行阐发。

首先是知识性。必须肯定的是哈耶克的论述与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逻辑是一脉相承的,其重要的知识理论之一就是人的不可知论:“每个人对于大多数决定着各个社会成员的行动的特定事实,都处于一种必然的且不可克服的无知状态之中。”[3]每个人的知识都是不完全的,更为严重的是,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很可能是彼此冲突的。所有个人的知识总和并不构成一种内在一致的整个社会知识。所谓整个社会的知识,只是一种比喻而已。这些就构成了哈耶克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基本核心和理论原点,自然,这也是 《通往奴役之路》 一书写作的内在逻辑起点。[4]哈耶克能够将个人的不可知论观点应用于整本书的论述,确实体现其内在的功力深厚。

现实性可以从国内与国际两个层面论述。《通往奴役之路》曾经在一段时间被中国官方列为禁书,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其也获得了解禁,而且在一段时间颇受中国读者的热捧——很多读者认为:哈耶克其实是给中国开出了有益的“药方子”。确实,从中国的现实看,2014年中国政治一件大事莫过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四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强依法治国,而且伴随最近念斌的无罪释放与内蒙古杀人案的重审,依法治国似乎在冥冥中推进。哈耶克曾在原书中论述“只有在自由主义时代,法治才被有意识地加以发展,并且是自由主义时代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仅是自由的保证,而

且也是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5]当前的中国政治虽仍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党专政体制,但是这次党会上能够提出“依法治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哈氏的法治观,也表明了中国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6]

在国际层面,哈耶克提出了所谓的联邦制更好的原则,哈耶克所认为的国家不干涉不管理经济的观点也同样适用于国际社会中。但是就现在的国际关系现实看,事实并非如此。1997年的泰国金融危机,韩国饱受其苦:经济下滑、企业倒闭,民不聊生。为渡过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的尽快恢复,韩国政府于1997年12月15日于IMF达成了一致协议,即IMF答应向韩国提供一笔总额为500亿美元的一揽子援助贷款,条件是韩国政府必须遵守IMF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中规定的条件。[7]IMF的援助确实奏效,韩国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又重振了四小龙当年的风采,逐渐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影。如果按照哈氏的逻辑,让处于危机中的韩国经济听之任之,岂不是坑害了几千万韩国百姓?国际关系新自由主义更加注重国际组织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哈耶克的观点似乎解释不通了。

三、结语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是再伟大的作品也是作者个人观点的集合。按照哈耶克的不可知论,他的观点也不是所有知识。所以,哈耶克并不是真理。但是从学术的观点来看,这本书能够被视为自由主义的复兴,必然有其合理性。尤其是从事政治学研究的学生,更加需要了解哈耶克的观点与方法,内化其中的合理成分为己所用。

参考文献:

[1]陈伟.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3.

[2]、[5]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8.

[4]汤松柏.通往奴役之路的知识论逻辑分析[J].金田,2013(4):85.

[6]张久石,童庆平.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及其对中国改革的启示[J].大家,2008(11):9.

[7]沈守传.从韩国金融危机看IMF疗法[J].港澳经济,1998(7):40.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查看更多高三作文相关内容,请点击高三作文
推荐访问: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通往奴役之路》评析
作文 论文 简历 文秘 合同 文库 计划 总结 体会 报告 策划 材料 公文 礼仪 思想 党团 演讲稿 企事业 发言致辞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