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相关文章推荐

2017-07-01 │ 高二作文

篇一:一蓑烟雨任平生

高二(10)班“不需要的东西”优秀作文汇编

【文题回顾】

有一天,几位学生鼓动苏格拉底去集市逛一逛。他们说:“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第二天,学生们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苏格拉底说:“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读完上面的材料,你有何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⑴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⑵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⑶标题自拟;⑷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优秀习作】

一蓑烟雨任平生

王茜

口渴时的一杯水,炎热时的一丝凉风,难过时的一个拥抱,沮丧时的一份鼓励…生活无疑给了我们太多的美好,它们简简单单,与物质无一丝牵连。

的确,尘世那些奢靡璀璨总让我们流连忘返,可在我们忙于追逐那些看似珍宝一般的东西时,我们往往错过了其实最简单、最珍贵的美好。

苏格拉底不为集市上那些看似美好的¨新鲜玩意儿¨所动,逛了一圈却只发现¨这个世界原来有这么多并不需要的东西¨。毫无疑问,他的心是平静而简单的,于是外物的浮躁喧嚣丝毫不能打动他。因此,他所能感知的,只有那些简单的美好,那都是最真实的幸福。

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多少人爱过关山万里,生死契阔,唯独你风烟俱净,一身安然”。读到这里,忽而就想起了林徽因。一代才女,在众人的称道与赞许下,却无丝毫的凌人盛气,一心沉浸在她所热爱的建筑与文学上。面对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光怪陆离,她丝毫不为所动,那些沉溺了无数人的名利诱惑,更加与她无一丝沾染。岁月静好,她谴一丝温婉的笑,惊艳了时光。

林徽因的生活简单到了极致,却也美好到了极致。她曾说过:“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我想,林徽因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她的成就,而在于她能够在时间的长河里波澜不惊,如盛夏清池中的一株白莲,简简单单,无尘无染。

而在当今社会中,多少人沉迷于权利与金钱的追求中无法自拔。他们不甘于自己简单的生活,在名利场上勾心斗角。没错,也许他们会赢,可在吃遍珍馐佳肴之后,他们还能品尝到家常便饭的美味吗?在习惯针锋相对之后,他们还能体会到一句关怀的亲切吗?在费尽心力之后,他们还能感受到一个拥抱的温暖吗? 应该不可能了吧!

一颗复杂的心,面对生活中那些简单的美好,是那样的无所适从。因而它逃避、慌张、不知所措,最终永远与幸福隔绝,如同一块坚硬的石头砸进冰封的海底,永远感受不到阳光的温度。

东坡先生有言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旷达乐观,内心宁静,一定是有一颗简单的心。如此,才能体会人生的真谛吧。

不如就像苏格拉底一样,用一颗简单的心生活吧,纵使一蓑烟雨,平生也能逍遥安然。

与外物告别的快乐

张林峰

当苏格拉底从集市回来,被学生要求分享他的收获,他说:¨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我想,说出这话的苏格拉底内心一定是快乐的,因为他早已与外物告别,自守心中一份清明,超然于世。 与外物告别,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的脱离,更要让心灵解开外物的枷锁,这样才会拥有一份快乐。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用杜甫的这两句诗来形容居里夫人丝毫不为过。当朋友惊讶地问居里夫人:¨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怎能给小孩玩呢?¨她却说:¨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看重它,如果守着它,就不会有出息。¨

荣誉如玩具,外物似浮云,若能做到居里夫人那样与外物告别,自然能收获一份快乐。

弘一法师曾说:¨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当爱因斯坦收到最高年薪一万六千美元的聘请时,他却说:¨三千美元就够了。¨这无疑会使人们感到不解。他的回答是:¨依我看,每件多余的财物

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只有简单的生活,才是给我创造的原动力。¨与外物告别,需要一颗简简单单的心。 诸葛亮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观当下,有多少人能做到淡泊名利,自守宁静呢?更多的却是酒席上的为了争权夺位而阿谀谄媚,公司里的为了功名利禄而勾心斗角,职场中的为了高人一等而不择手段…因为别人的成就心怀妒忌,因为上司的指责怀恨在心,因为同事的高薪恼恨不已…官场深不可测,职场明争暗斗,生活平淡无奇…难以与外物告别的世人,在外物的枷锁中,越活越累,为何不挣脱桎梏,向外物告别?

曾读过丹麦哲学家狄德罗的一篇文章《与旧睡袍离别的痛苦》。文章讲的是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现在想来,那样的离别给狄德罗的并不是痛苦,而是一份快乐,一份与外物告别的快乐。

狄德罗效应给人们一种启示: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因为你接受了一件,那么外界和心理的压力会使你不断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

与外物告别,需要的是一份淡泊,一份简单,一份宁静。当我们与外物告别,其中的快乐,自然而知。

人间有味是清欢

李心玥

苏轼和朋友到郊外游玩,尝着春日山野里的野菜,做下一阕词,整首词都是鲜嫩鲜嫩的滋味。“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或许就是“清淡的欢愉”。

世人眼中的新鲜玩意,在苏格拉底的眼中却是“不需要的东西”。东坡摒弃了鱼肉珍馐,试吃野菜的平凡清欢;苏格拉底摒弃物欲,享受内心的寂静欢愉。

人生长行,浓墨重彩不免会将画面涂得杂乱不堪,而淡笔勾勒也能绘出大好河山。人生之味岂在浓厚,人生至味便是清欢。我们何尝不能丢弃欲望的重负,将心的疲累化为一份清淡的欢愉,去享受生活的平凡简单?

如若你到终南山,想寻访自然,归于宁静。请小心,别扰了隐士修行。终南山隐士在此隐居已有数年,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几乎是与世隔绝。他们摘自己种下的果蔬,读未曾读过的书,过着简单,甚至于枯燥的日子,一同寻找心的归宿。生活本该就是这副模样啊,有食果腹,有水止渴,有一檐以避风雨,有一友以交心。不是隐士们格格不入,只是我们早已忘了如何在恬淡如水的日子里品味淡淡的欢愉。

社会在进步,科技更是日新月异,“新鲜玩意”越来越多。欲望是难填的沟壑,我们终究会迷失在这欲望中?利用科技便利生活是人类的追求,利用金钱丰富生活也无可厚非。但是以欲望为乐,满眼都是物欲,我们的心将无法寂静,我们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清淡二字才是真章。我们无法隐居在深山中过着不染世俗的日子,便只能固守心中的“清欢”。身处闹市,无法听到,见到,甚至呼吸到清欢,但真正宁静的人即使陷入泥淖,也如一支青莲,寂静独好;即使喝水,也是满满甘甜的滋味。心中有清欢,清欢自有你。怀有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怀有对寂静欢愉的渴望,便能尝到清欢真正的滋味。

苏格拉底的一句话穿越时空,洞彻心扉,而东坡的一句词,也似晨钟暮鼓,梵音缭绕。我想,能在人生路上不迷失方向的,不被欲望左右的,大概都在心底留存一份淡淡的欢愉。

人间有味是清欢,人生至味是清欢。心中清欢,整个世界都是寂静欢愉的。

赶走心中的物质乌云

高二(10)赵元慧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是追求物质之人,但太多的物质欲望终会聚成乌云,笼罩你心,让你迷茫!

苏格拉底作为伟大的哲学家,物质于他来说固然是基础,而当他逛完集市后,却欣喜地发现很多物质是不必追求的!现实中,又有多少人会明白这点呢?

记得当年著名企业家陈光标投身慈善事业,公开表示“祼捐”时,多少人发出了不理解的惊叹。在世人的眼里,一个富人完全可以将这些钱财花在投资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生活条件,抑或是提高自己的企业收益,而陈光标的行为着实令人匪夷所思。我却想,如此之举不也证明了物质不必苦苦追求吗!物质乌云并末遮住陈光标的内心,因此他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成就自己,感动他人。

人人都在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后半句也许每个人都深入了解,而前半句却如鲜花旁边的草叶-----你知道它存在,却总会遗忘它!很多影视剧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座很豪华的别墅,一张可坐几十个人的长桌,一桌丰盛奢侈的饭菜,却只有一个身着华丽的孩子!这也是现实的写照。有多少孩子家境很好,本可以享受一切美好,却因父母因为工作奔波而失去了对亲情的了解!也许你会认为父母是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可再贵重的礼物,再豪华的生活,又怎能抵上母亲亲手做的一桌菜,父亲轻轻的一个拥抱呢!所以,别让物质的乌云笼罩你心,当你的物质条件足够让你活下去,就学会适度吧!当有一天你对物质的追求真的让你失去类似亲情、友情、爱情等东西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有人为了物质投身赌博,最后家破人亡;有人为了物质出卖朋友,最终众叛亲离;有人为了物质日夜奔波,最终心力交瘁……其实,你需要的没有那么多,又何必苦苦追寻呢?其实,当你赶走心中的那团乌云时,你会发现你已拥有很多,至少家人、朋友都还爱你,这难道还不够吗?

别让物质的乌云笼罩你心,用你内心的力量赶走它,再去享受更加惬意、美好的人生!

别让贪婪蒙住双眼

陈宇辉

新鲜的事物总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集市上的新奇玩意就让苏格拉底的学生鼓励苏格拉底去集市逛逛。学生们或许本以为那新鲜玩意能让苏格拉底眼花缭乱,不料在苏格拉底眼中,那些东西他都不需要。

难道那些新奇玩意儿对学生们就有多大用处吗?想必不然。他们的双眼只看见了那些东西表面的光鲜逸彩。这样看来,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不少事物极具诱惑。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无不晃了世人的双眼,贪婪之心由此而生。“那些我们真的需要?”会不会在追逐的闲暇之余,我们也曾这样叩问过自己?

名利,往往盛装打扮,袅袅婷婷而来,吸引世人争先恐后。奥黛丽·赫本却说这些她都不需要。她要的是饥饿中的孩子一个满足的眼神,是身患艾滋的幼童一个勇敢的拥抱。在晚年,她将自己奉献给了慈善事业。我记得头发灰白,满脸皱褶的她,面对着镜头一抹温婉的笑容,没有妩媚,满是喜悦与幸福。

并不是说名利这些东西一无是处,只是当人们的双眼被它们堵塞住,贪婪之火便油然而生。人们无法填满的欲望迫使自己追求更多,然而,每个人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过三尺见方,能塞得下多少呢?

曾有一部小说,写了一个农民和游牧民族做交易,付有限的一笔钱,就可以得到天黑前双脚踏过的所有土地,但前提是一定要回到原处。农民每到一处,都觉得前方的土地更好。贪婪让他走了很远,却在拼死赶回后吐血而亡。他真的需要那么多土地吗?无法克制的欲望最终害死了他。又有多少世人,被贪婪的皮鞭抽打着奔跑了很远,最终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贪婪不像是驱赶着我们的动力,倒更像是我们背上沉重的包袱。大智者若苏格拉底,既然那集市上的新鲜玩意于我无用,那断不会再看一眼了。唯有做到精神上的富有,才会大彻大悟,懂得不被外物所累。比起用智慧与美德使身心愉悦,那物质带来的短暂满足感,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五光十色太迷人,这个世界都是绚彩纷呈,但当我们追逐得身心疲惫之后,驻足回眸,我们收获的不过是浮云渺渺。一朵花再美,让馥郁的香气使我们精神愉悦即可,又何必伸手去摘呢?

篇二:风雨兼程再回首,一蓑烟雨任平生

风雨兼程再回首,一蓑烟雨任平生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06110202班 王晶 (一等奖)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遥想来北京理工大学报到时的点点滴滴,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事,我还清楚地记得是蒲静学姐带我来到11号宿舍楼555房间。当我爬上6号床整理物品时,发现床板上有很多人名,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字体,有写的也有刻的,很明显不是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显然也不是同一时代的“作品”,再看看其它床板,基本比我的强不到哪里去,有的甚至都快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一片。当时我还有些抱怨,这些学长的素质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这明明是损坏公物嘛!以后我毕业离校时一定不会如此。难道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床板上就会让别人记住你吗?可是今天,四年后的今天,在即将“乘黄鹤”而去的时候,我却也禁不住想要在“黄鹤楼”留下自己的名字,哪怕很不显眼,能留在床缝里也好??我承认,当年我的想法太幼稚了,把名字留在床板上不是为了把自己留在别人的印象里,而是为了把回忆留在自己的骨子里。因为,这一千四百多天的每一个足印,都是如此的刻骨铭心!还记得当年对那些前辈名宿们的跌宕起伏的大学生活羡慕得流哈喇子:大学简直就是天堂??真是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一转眼我

的大学生活竟然还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马上就要像“黄鹤”般“一去不复返”了,我真的不想“空余黄鹤楼”,实实在在想留下一些东西,像“千载空悠悠”的“白云”一样永恒。我不企盼后来人能对我的大学生活流哈喇子,只想用只言片语锁住一些美好的回忆,尽管我知道这些只言片语在当初真实的经历面前是多么地苍白无力。我只是希望以后的某一天当我困惑或是迷茫的时候可以开启它,享受一时的精彩和欢乐,然后端正心态,放下包袱,迎接任何挑战。怎奈胸中有万言,提笔重千钧!然后想想自己曾经有一肚子的话却说不出来,而为了三五千字的素质答辩论文绞尽脑汁,不啻于抱着金碗要饭,也确实是够可笑的了??

大学,我确实经历了很多:大一的军事训练、大二的金工实习、大三的专业实践、大四的毕业设计??晚上逍遥上课补觉、平日欢乐考试挂科,除了逃课,几乎所有的堕落我都尝试过了,自然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奖学金、竞赛获奖等等均与我无缘,而且由于太过懒惰和堕落,我连家教——我曾经梦想的大学必经体验之一——都没有去尝试??但这一千四百多天对我而言,仍然可以说是意义深远,地覆天翻。不仅仅是长高了两三厘米、重了一二十斤、独立生活能力有了一定提高,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逐步成熟,对社会的逐步了解。经过大学四年的磨砺,当年那个每日只会在学校和家之间来回奔波、对社会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懵懂少年已经脱胎换骨,不敢说已经完全适应社会、游刃有余,至少与以往那些从书本上得来的“社会经验”相比我已有了实质性的转变。

话说回来,锁住整个大学四年的所有经历远非区区三五千字就能够胜任的,不,应该说是任何语言都无法胜任的。大学,就像是一本厚厚的“X档案”,我们无法一口气读完,只能管中窥豹见一斑,见一叶而知天下秋??

档案之一:“十一”看升旗

绝密程度: ?

案发时间: 2002年9月30日午夜至2002年10月1日凌晨 案发现场: 天安门广场

涉案人员: 金增玲、王玺霖、郭丁榕、王子俊等等

案情摘要: 初次到首都岂能错过国庆节升旗仪式!尽管早有耳闻:“十一”看升旗乃“人在北京勿做三大蠢事”之首,我和金增玲、王玺霖、郭丁榕、王子俊以及其他班的几个人(具体记不清楚了)还是在9月30日十一点熄灯以后义无反顾地搭上了前往天安门广场的夜班车。天安门广场早已是人山人海了,方圆不知道几里全是慕名而来看升旗的人,大家都是露天席地,铺上报纸(条件好的还有被褥)就凑活了,有睡觉的、打牌的、聚餐的、聊天的??学生不在少数。我们好不容易在一个地铁口找着了一席之地,铺上报纸四国军棋就开战了,我的司令吃遍了王玺霖的大片江山,最后和王玺霖的司令同归于尽,观战者无不大笑??好容易熬到了凌晨三四点,大家开始往旗杆处挤以占领有利地形,那场面真叫一个壮观:里面的武警拉起线不让人过于靠近,控制不住局面时甚至动粗;外围的人抢不着有利地形拼了命地往里挤。可怜了中间的“饺子馅儿”,说句夸张的话,如果不小心摔到,马上会有无数的脚往身上招呼,就跟没看见你一样(其实也就是看不见)。我们开始努力往里挤,后来就拼命往外挤了,挤到外面才发现自己的失误:未听“老人”言(多穿点衣服)吃亏在眼前。昨天晚上出来时还觉得套件校服热得够呛,完全没有必要;现在才发现校服在初秋凌晨的天安门广场上显得多么单薄。我们只能靠跑步提高身体产生的热量,甚至互相捶打,用疼痛来转移寒冷的侵袭,甚至一度有过抢身边一些人的羽绒服的念头。终于,东方出现了鱼肚

白,可天安门还是毫无动静。直到六七点,太阳已经升起老高了,我们才隐隐约约听到了脚步声,可是已经无力跳起来看国旗护卫队的英姿了,只依稀看到一个红旗尖儿上下晃动。国旗在肃穆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我努力撑着眼皮看着光秃秃的旗杆,等到国旗升到旗杆一半时,我终于看到了国旗的全貌。我们饥寒交迫、又困又乏地挤上了回程的车,一路上只有一个念头:再也不“‘十一’看升旗”了,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呵欠??

档案之二: “舍服”、“飞刀”事件

绝密程度: ??

案发时间: 2002年入学不久

案发现场: 北京理工大学11#楼555(我们宿舍)

涉案人员: 北京理工大学11#楼555兄弟八人;陈曦

案情摘要: 来北京理工大学后第一次被骗!刚进大学不久的“雏鸟儿”往往是那些推销者眼中最肥美的“猎物”,我们也没能逃脱厄运。在推销者们唾沫横飞的天花乱坠中,我们“中弹”了,以700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了七件假皮装(当时他们只有七件,故而康宁逃出,现在还时不时得意洋洋的拿这事刺激我们),还把它命名为“舍服”,而且还在初秋仍是穿短袖的时节穿上,一起大摇大摆地去图书馆自习,还美其名曰:七匹狼(唉,当时真是幼稚得可以)。后来“舍服”基本没派上什么用场,现在还在衣柜深处孤独地躺着,我们也曾想过一起捐出去,可想起来时没机会,有机会时又想不起来,总之那七匹狼现在还窝在自己手里,没准儿正在衣柜深处笑我们呢!“舍服”事件几周之后,又来了两个推销军靴的,陈曦又“中弹”了,买了军靴附带的飞刀(倒是没买大头儿),美其名曰:小李飞刀。当天晚上,

飞刀上“镶”的“红宝石”就自己掉下来不知所踪了,后来飞刀不小心飞到木板上,尖儿弯了(木板一点儿事儿没有),现在不知道飞刀“飞”到哪里去了!

档案之三: 元旦晚会

绝密程度: ???

案发时间: 2002年12月31日夜

案发现场: 陈曦家

涉案人员: 北京理工大学06110202班的所有兄弟姐妹

案情摘要:这是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有缘在北京理工大学06110202班相识的第一个元旦,不庆祝一下怎么对得起自己!我们在陈曦家里闹了个地覆天翻——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唱歌、玩游戏、吃东西??我们宿舍八兄弟(外加王子俊)还穿着“舍服”唱了“舍歌”——《大海》。我、焦如彬、王子俊和赵颖的生日都是在元旦附近,晚会的高潮就是给我们四个过生日:唱生日歌,吃蛋糕,往脸上抹奶油??后来我们又去楼下吃了清真火锅,当晚我们每个人都很开心。尽管前后也有过很多次班级活动,像去紫竹院、敬老院、植物园、动物园等等,包括前不久的“毕业旅行”(由于各种原因,只去了一半左右的人),我始终觉得还是这次的元旦晚会最棒,真正体现出了我们班的风采——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档案之四:“醉鸡头”事件

绝密程度: ????

案发时间:“非典”时期

篇三:刘绍铭:一蓑烟雨任平生

口湖北武汉十九中 余丹

董桥评论说:“刘绍铭晚饭前总是先静静消受一杯杜松子配苦艾的马提尼鸡尾酒,浅浅一呷,造就了学术和艺术的一场厮磨:敷着薄霜的玻璃杯浮起柠檬黄的满月,荡漾的是英格兰树林的冷香和他笔下索非亚‘罗兰故乡的橄榄梦。那是刘教授吃过马铃薯的日子之后点燃一炉烟火的境界,跟他的文字

一样动人,跟他的学问一样清幽。”作为一位教授,刘先生靠写专业文章在学术体制内谋生,但他担心把随笔也写成了论文,始终要求自己这部分文字要写得“看得下去”。如今,能把文章写得有知识、有情趣、能看下去,已大不易,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刘先生始终在以自己的作品、研究,为文字招魂,其苦心孤诣,很是感人。后现代使“作品”成了“话语”,“作者”改叫“写手”,“写作”只是“码字”,但这个“老派”文人却仍然相信文章是千古事,还不愿揖别那个“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

(编者)

刘绍铭,评论家、作家。笔名有二残等。1934年生于香港,广东惠阳人。196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就读大学期间与白先勇、叶维廉、李欧梵等台大同学成立《现代文学》社,出版《现代文学》杂志,介绍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和西方文学潮流,1966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学、国立新加坡大学、夏威夷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主要从事教学和文学理论研究,亦或创作小说、散文及翻译工作。与旅美学人夏志清有深交,协助其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并担任部分翻译工作。学贯中西,著译颇丰。

刘绍铭教授让人既恭又畏,恭敬的是他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作家,敬畏的是他是一位教授,仪态举止较为不拘言笑与严肃。但在他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学者气息,言谈间处处流露出人生的智慧与他独有的见解。主要著有散文集《旧时香港》《文字不是东西》《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灵台书简》《一炉烟火》《烟雨平生》《吃马铃薯的日子》,小说《二残游记》,专论《曹禺论》,译有《1984》(奥维尔)《中国传统短篇小说选集》等,英文编译《含英咀华:中国古典文学英译》(合编)等。

刘绍铭

文字是约定俗成的产品。所谓母语,就是牙牙学语时不假思索地接受母亲、其他家人等灌输过来的思想,内容是被动的。“宝宝累了,要睡觉”反映的是一种天性的需要,我们不能奢望这一类的“功能语言”会引起什么独特的思考。及长,这孩子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学会了许多有关睡觉的联想。他也许会俏皮地说要“梦周公去了”。略懂可一个突破,道前人所未道,否则我们凡人,只好继续拾人牙慧。

中文戏语特别多,随便找一个字,都呵引起一连串的联想。我们就拿“一”字为例吧。随手举几个:“一毛不拔”“一片冰心”“一丘之貉”“一帆风顺”“一落千丈”——真是不一而足。跟朋友聊天偶然会用得着成语,写文章更不可或缺。可是用成语凑成文章(除了孔乙己,一动嘴巴就引经据典的人实不多见),书卷气泱然是事实,但坏处也明显。大炒房地产和股票的腹贾下笔动不动就“君子固穷”,那是作者善谑一例。因为成语(我这里说的是广义的)本身可能就是一种道德的选择’,如“择善固执”。单以评论文章的标准来讲,成语出现太多就有“喧宾夺主”之病。

我们试看下面一段:

那家伙的事业虽然“一帆风顺”,对朋友“一毛不拔”的个性却依然“一成不变”。对小姐献殷勤时,除了说自己的“一片冰心”多么可贵外,一朵玫瑰花也没送过。在小姐眼中,这宝贝儿子跟他刻薄成家的父亲一样。真是“一丘之貉”,一模样出来的,一个子儿也不肯花的人。“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他家生意“一落千丈”,“指日可待”。

这样一种文字有什么毛病?无个性、无思想。作者懒于自辟蹊径,其表达能力完全受制

于人。成语可用,但得有个限度。上面随便凑成的“一字当头”的例子,自然有点玩笑性质,但也可由此看出,借用人家的口吻说话(如用成语,引典故)的次数太多,就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了。

此文是为((公教报))读者中念中学的同学而写的。我经常看到他们的文章,觉得单以文字而论,最常见的毛病有两种:要么是广东风味太浓,要么是套用的成语、谚语太多,迹近小八股口吻。“怎样把白话文写好”这问题,坊间有不少教科书谈到,只是就香港的同学而言,最实际的建议莫如:先从学讲国语人手。胡适先生当年说白话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此话对,“东和福建等地的乡音浓重的同胞来说,半真半假,因为如果把我们的口语原原本本记下来,胡适先生大概看不懂。

这就是我们该学国语的理由。所谓国语,就是普通话。普通话是全中国受过教育的人的共同语文。“鸡蛋”是普通话,“鸡子儿”是那些来自北方善于卷舌的朋友的专有名词,我们不必学,否则真的变成东施效颦。

我们国语说得流利了,就勉强可以开始“我手写我口”了。我们嘴巴说“为什么”,下笔时亦如是,就再不会冒出一句“做乜”来。我上面说“勉强可以”,因为我不相信“我手写我口”就能写出流利的白话文。写文章是极费思量的事。

国语学好,白话文也写得通顺了,再进一步就是锻炼文体,以期表现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到那时候你自己也会发觉成书不及千言,过半尽是前人牙慧,自觉面目可憎的道理了。 老来颂

刘绍铭

虽有“不羡神仙羡少年”一说,但只要不退化为老朽,上了年纪的人也有好些地方值得少年人羡慕的。只是这些好处,少年人非要等到自己升格成老年人才能体会出来。功课可以恶补,人生经验是有阶段性的,既不能速成,也不能移植。“今之视昔”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的一种特权。

年轻人的好处,自然数之不尽。照理说,“风华正茂”的陈义,不限年纪,耳顺之人,只要得志,一样可以顾盼自豪。可惜的是已近黄昏,不像少壮派可以自以为前途无量。这句子夹了“可以”和“自以为”修饰语,看似哕唆,其实不可或缺。

因为前途是没有无量的。风华“正”茂,本身已有保留。老年人之所以比后生小子易于接受打击,是因为他们洞明世事,知道天灾人祸是人生的常数。在这越见凶险的世界中,他们原有的忧患意识渐进成灾难意识。一天能平安度过,心存感激,即有变故,亦可泰然处之。 中国人幼读圣言书,老来从老庄。“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圣经》中的约伯,家遭巨变,虽然对上帝信心不移,但亦免不了口出怨言。反观《大宗师》篇中的子与,给老天折磨得奇形怪状,因深知“且夫物不胜天久矣”之道,平心静气地认了命。

这种逆来顺受的态度,年轻人是忍受不了的。但中国人除非立志做不信邪的希腊悲剧英雄,早晚也会向命运低头。

老来除了学得逆来顺受外,还有一个好处:不会作非分之想。非分之想难免,但一瞬即逝,无伤大雅。非分之想是一种心魔。朋辈中有人青云直上,自己独憔悴,可能怨气酸气冲天,心想:这小子何德何能?

这就是心魔。要除心魔,首先别太瞧得起自己。这不能假惺惺。要真心诚意地相信,自己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此话说来容易,但除非你饱经世故,这口气不易咽下去。认清自己是凡夫俗子后,烦恼就少了。

人老了才知道妥协原来是一种美德。今天的社会,爹娘不跟反唇相讥的儿女妥协,还有什么家庭气氛可言?在朝权贵,若不肯妥协,不以民意为依归,必是极权政府无疑。

老年人再无青春可浪费,因此对眼前一景一物,特别用情。此种感受是浓缩的,风华正

茂的晚辈可能感受不到。老来始知过去的不是,可幸逝者已远,同样的错误和非分之想不会再有。余生若能在心境清泰中度过,也是一种老来始能修到的福气。

是为老来颂。

烟雨平生:刘公

陈子善

刘绍铭先生,香港科技大学包玉刚杰出讲座教授、岭南大学荣誉院士,海外学界都尊称他刘公。

早在26年前,就从书本上认识了刘公。那时读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主其事者即为刘公,这可是嘉惠海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重要工作。刘公的译序写得真好,于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中阐释了《小说史》的学术价值,文中把《小说史》与王瑶先生、丁易先生、刘绶松先生三部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对许地山的不同评价作了耐人寻味的比较,尤其深得我心。

后来对港台文学涉猎多了,才知道刘公在台港及海外文化界文名大大的,简直如雷贯耳。刘公中英文俱佳,在英文学界,他主持翻译的《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选》和《中国古典文学》至今仍是美国多所大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必读教材。在翻译上,((】9 8 4))(奥维尔著)最早的中译本即出自刘公之手,他论述“自我翻译”(Self-Translation)的论文也曾产生广泛影响。在中文学界,刘公更是成就卓著,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独有会心,所谓“涕泪交零的中国现代文学”就是他的发明;他用“二残”笔名创作的《二残游记》三卷,以小说体裁描写留美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嬉笑怒骂,亦庄亦谐,道尽海外学子的辛酸和欢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二残不是自传,也不是小说,只是一个吃时代尘埃的美华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刘公的散文也写得好,从早期的《风檐展书读》到最新的《烟雨平生》,刘公已在海峡两岸三地出版了近一2 0部散文集,可算著作等身了。刘公散文笔墨灿烂,见性见情,在当今香港文坛上与董桥、林行止、李欧梵、陶杰并列为“五大家”。

虽然早就拜读刘公的大著,与刘公“神交”已久,待到首次见面已是1996年了。那年中国现代研究会在山西太原召开年会,已在香港岭南大学执掌中文系的刘公在许予东兄陪同下欣然到会,这大概是他首次参加内地的学术研讨会。会议主办方出于好意,安排他入住“总统套房”。我去拜访他,发现“总统套房”的写字台大得惊人,是我从来未曾见识过的。刘公坐在大写字台后的大皮椅上,苦笑着对我说,“我真是受宠若惊,但卫生间的白毛巾已经泛黄,实在不够‘总统套房’的水准。”第二天早餐,他大概从未喝过黄澄澄的小米粥,奇怪地问我,我忙向他解释,当年毛泽东就是依靠“小米加步枪”把蒋介石的八百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刘公一听乐了,一口气把一大碗小米粥,喝完,连声说“小米加步枪”,有意思,有意思。 刘公是香港学界的“大牌”,但他从不摆架子,耍大牌脾气。对我这样其实不成器的后学,总是勖勉有加,尽力支持。我曾请他到敝校作学术演讲,他二话没说就来了,与他搭档的是许子东兄。那晚,华东师大图书馆大厅里坐得满满的,刘公学养深厚,再加妙语如珠,演讲会圆满成功。会后他高兴地说,还是大陆的大学生求知欲强,在香港不可能有二三百号人来听演讲,难得当一次“学术明星”,很过瘾。特别使我感动的是,由于我“学历”太低,一度当不上教授,刘公得知后为我打抱不平,多次主动邀请我到岭南大学攻读博士。他对有个性有特色的青年作家也爱护备至,曾撰文高度评价香港女作家黄碧云的小说、大陆女作家毛尖的散文,而今黄、毛等位早已文成名就,刘公的推介之功实不可没。

从《落难才女张爱玲》开始,刘公写了一系列见解独到、足资启迪的“张学”文字,但我想刘公在“张学”领域里最得意的一件事,应该是2000年11月在岭南大学成功地主办了“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继台北中国时报社之后,在海峡两岸三地举办的第二次大规模的研究张爱玲的学术盛会,从为张爱玲在文学史上定位的夏志清先生,到台湾最年轻的“张派”作家林俊颖,都兴致勃勃地与会,可谓老少成集,群贤毕至。要知

道夏先生已多年不出远门了,不顾高龄和劳累从纽约飞到香港,没有刘公的大面子,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次会上刘公创意多多,最吸引人的就是请“张派”作家登台现身说法,王安忆、苏童、须兰、蒋芸、朱天文、林俊颖等位,被刘公巧妙地安排在同一讲台上,对张爱玲其人其文各抒己见,甚至激烈争辩,煞是好听,也煞是好看。

刘公是性情中人。他喜爱洋酒,凡读过他的《借问酒仙何处有?》《半仙,如半仙》两篇华章的,一定印象深刻。承他看得起我,我每次到港,他都要邀我到湾仔的“醉湖”酒家欢聚(遗憾的是,我今年再次到港,“醉湖”已关门大吉),每次他的高足也是我的好友吕宗力兄总会携一瓶上好的洋酒来。刘公细斟慢饮酒酣耳热之际,总要乘兴臧否古今人物,指点中外文事,.我对洋酒一窍不通,自然只有恭听聆教的份儿。本来今年金秋十月上海将举行“张爱玲与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刘公早已答允与会并作主题演讲,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会议因故取消。我原想在会上略尽地主之谊,陪刘公浮一大白,无奈只能俟之来日了。

苏东坡的《定风波》历来有名,郑文焯批日:此词“以曲笔直写胸臆”,“足证是翁坦荡之怀”。刘公多年来,一直情迷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旬,以至新著散文自选集以“烟雨平生”为题,也足证他的沧桑之感,坦荡之怀。香港学界文坛有刘公,实在是件幸事。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相关文章推荐

查看更多高二作文相关内容,请点击高二作文
推荐访问:yy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谁 任平生
作文 论文 简历 文秘 合同 文库 计划 总结 体会 报告 策划 材料 公文 礼仪 思想 党团 演讲稿 企事业 发言致辞 资讯